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考古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盘庚迁殷浅析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2008

赵宝玉[1]
2005年发表于《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盘庚迁殷是商代最后一次迁都。
盘庚迁殷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为了缓和矛盾,外因是为了对外扩张。
一、盘庚迁都是为了解决内部矛盾
《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
莫朝。”
 从中丁起,数九世恰好到盘庚时期,因而,所谓 “九世乱” 就是指从中丁至盘庚的九世中统治阶段内部连续发生的纷争。王室的争夺导致了王权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从《尚书·盘庚》记述的情况来看,盘庚即位时年纪轻,一些贵族大臣对盘庚的命令不仅自己不执行,而且 “协比谗言 ”,并以 “浮言” “沈于众”,产生了 “傲上” 的现象。盘庚要邦伯、师长、百执事等人 “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 ,对众说:“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日:作丕刑于朕孙” 这些从侧面可以看出大小贵族们聚敛财富的事实。贵族聚敛财富,加大了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导致了平民处境不断恶化,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王室的经济基础。再加上 “诸侯莫朝”,使得商王朝在盘庚迁都以前很快衰落下来。为了挽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盘庚继位后,也采取了迁都的办法。选择了种族矛盾突出的地方,团结内部力量,一致对外,进行领土的对外扩张,转嫁内部危机。
二、盘庚迁都是为了对外扩张
在盘庚迁都以前,商王朝曾有过几次迁都。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盘庚以前的几次迁都都与领土的对外扩张有关。
“汤始居毫”汤居亳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便于向南发展,进占中原地区⑴。商汤灭夏后,为了镇抚 “夏遗民” ,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统治,在夏都二里头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军事、政治据点——尸乡沟商域,将其统治中心推到河洛一带,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向四方征伐,拓宽了商王朝的政治疆域。“中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征于蓝夷”,中丁是从毫向东迁于嚣,可能是为了对付蓝夷的叛乱。“河亶甲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这次迁都也是东迁,应与商王向东方的征伐有关”⑵,“祖乙迁庇”。在商王朝的几处都邑中,庇足最东者,祖乙对商王在东方的开拓疆土建有功勋”⑶。
以上建都、迁都的情况表明,成汤时为了向南向西发展,在亳建都,在夏都建立军事重
镇。从中丁开始逐渐将都邑往东迁,是为了加强与东夷方国部落的联系。南庚时才折转向西迁移。这些迁都与便于发展和加强对方国部落的联系与统治有关。
盘庚迁都,是在总结前几次迁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盘庚进行领土的对外扩张,主要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武丁时期征伐的方国
比较著名的土方、吾方、羌方、鬼方等等,这些方国,应该在武丁即位前就已经存在。有关征伐土方、吾方的卜辞很多,有“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合集》6409),“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合集》6407),“贞:登人三千呼伐吾方,受有祜”(《续》l lo 3)。从上述卜辞可以看出,一次征伐需要很多士兵,表明当时战争的规模很大,同时也说明土方、吾方的势力不小,是比较大的方国,商的劲敌。
除了土方、吾方之外,鬼方和羌方也是商的重要方国。羌方是当时的一个大方国,不断与商发生战争,甲骨文中常有“获羌”的记载。《易·经济·九三》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武丁用三年时间打败鬼方。可见,鬼方也是当时的一个大方国。武丁卜辞常有“允有来艰自西”的记录,这是边地诸侯报告敌国的人侵,几乎没有“来艰自南”的记录。郭沫若先生因此说:“足见殷人南方无劲敌。”(《卜通》549)但这并不是说南方没有方国入侵或需要征伐的方国,只是盘庚迁殷时期内侵不在南方而已。东方的敌对势力对殷的威胁不⑷甲骨文中“征人方”的卜辞很多,人方即东夷,是商在东南方的劲敌。商和东夷发生多次战争,主要是商代后期,帝乙、帝辛曾大规模征伐东夷。根据陈梦家先生对卜辞、古籍的研究分析得知,土方在殷之西北,吾方在殷之西,羌方在殷之西北,鬼方在殷之北。由以上材料可知.至少在盘庚至武丁时期,商王朝主要的劲敌在西方和北方。
从商代文化遗址的发现情况来看,殷商晚期的遗址墓葬在晋中地区比较普遍,这可能与武丁时期对北方民族的连年战争有关⑸。殷商晚期的政治势力以及文化影响比商代早期扩大了很多,包括了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因此不难看出,盘庚迁殷后,殷王朝凭借此地优越的战略地势,对商的四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特别是对西、北方的扩张,征伐了很多小国,自然具有开拓疆土的性质⑹这些征伐活动,为商代后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安阳一带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建都
1.       优越的战略地势有利于领土的对外扩张。古老的洹河自西向东流经殷墟,在殷墟宫殿区小屯
东北地河道转弯向南流去。宫殿与宗庙的西、南两面有人工挖成的濠河与洹河相接,这为殷都形成了自然的防御屏障。《 战国策·魏策 》记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滏,前带河而后披山,有此险也。”这说明盘庚凭借南有孟门关,北有漳水、滏水,东有黄河,西有太行山的优势,作为殷都对外防御的军事重地。根据历史记载,商人的起源地和活动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即今山东西部、河北中南部、河南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地处河南北部的殷居“天下之中”,便于统治全国和对外扩张。可见,盘庚迁殷并不是草率从事,是经过调查、研究才选择了殷地。
2.       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世的发展,为迁都奠定了基础。殷墟即今安阳市西北郊小屯一带,位
于黄河中游冲积扇洹水之滨。往西约20千米即进入太行山山麓地带,此地的土壤为黄色冲积土,土
层极厚,内含较多的腐殖质,土壤松而多孔,宜于农业耕作和植物生长。
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的水牛、獐、竹鼠、象等动物骨骼⑺,这些动物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说明三干多年前殷墟的气候是温暖湿润,有沼泽和竹林的”⑻,适宜的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很有益处。
卜辞中有大量求年求雨的记载,反映了农业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胡厚宣先生根据151条记载有卜雨或降雨月份的卜辞,按月排列分析,发现每月都有降雨的可能。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⑼。
在今安阳县小南海发现了25000年前的原始洞穴,在殷墟后岗发现了仰韶、龙山、殷文化的三叠层遗存,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在安阳居住。在殷墟梅园庄、孝民屯,小屯西地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存⑽说明在盘庚迁殷前,安阳就有商人居住,这为以后盘庚迁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殷地不仅地势高.水源、雨量充沛.而且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很适宜农业的发展,是古代人居住的理想场地。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盘庚迁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盘庚迁殷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建都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1 ]孙森: 《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J987年。
[2][3] 晁福林: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 郭诛若: 《卜辞通纂》,科学出版杜,1983年。
[51 宋新潮: 《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祉,1991年。,
(6) 范毓周: 《武丁时期的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7] 杨钟健、刘东生: 《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1949年。
(8) 中国科学院考占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267,268页。
[9] 胡厚宣: 《气侯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甲哥学商史论丛》二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5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1]作者简介 赵宝玉,女,安阳博物馆,大专学历,馆员,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研究。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