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考古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汉 汝 南 郡 县 考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6697

王玉清[1] 傅春喜
2009年6月发表于《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
汉汝南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潢川、固始以北,安徽蒙城、颍上以西,河南郸城、商水以南,郾城、舞阳以西。汉时与豫州刺史部之颖川郡、淮阳国(东汉为陈国)、沛郡(东汉为沛国),扬州刺史部之九江郡、庐江郡以及荆州刺史部之江夏郡、南阳郡等郡国为邻。下辖三十七县,人口二百余万,郡治平舆。
战国时期,汝南郡辖境诸县多属楚地,秦时属陈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取陈以南至平舆。谭其骧先生在《秦郡界考》中分析,秦之陈郡概此时所立。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汉王朝建立以后,高帝刘邦分封诸异姓侯王,陈郡属韩信之楚国。翌年,韩信国除后,高帝以淮水分楚地,以淮东之东阳、鄣郡、吴郡置荆国,以淮西之薛郡、彭城、东海封楚元王,淮北地之陈郡自属。高帝十一年三月分陈郡、颖川二郡,立为高帝子刘友之淮阳国。文帝十二年,淮阳王刘武徙为梁王,淮阳国除为陈郡。周振鹤先生认为,《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所载汝南郡为高帝所置并无确实证据,很可能是在文帝十二年徙淮阳王为梁王时,分陈郡南部建置的。《汉书·景帝纪》中记载,景帝二年,汝南郡被置为汝南国,皇子刘非为汝南王。景帝三年,刘非徙为江都王,汝南国除,复为汝南郡。
西汉政区变动十分频繁,而且变动幅度很大。《汉志》所记载所是西汉末年成帝元延、绥和年间的行政区划,表示的只是这种变动的尾声。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中分析,汝南郡在汉初仅有淮北之地,其郡界东、北、西都与《汉志》所载汝南郡界相吻合,但南界无弋阳、期思二县,西北无定陵、长平二县。武帝元朔五年,汝南郡得淮南国所削期思、弋阳二县。宣帝元康三年,得淮阳郡长平县。成帝元延三年,封外戚侍中卫尉淳于长为定陵侯,此侯国只存在了两年多,析当分颖川之定陵置,而别属汝南。至西汉末年成帝元延、绥和年间,汝南共领三十七县。
元始五年,莽始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汉书·王莽传》)。这一时期,汝南郡更名为汝汾。齐召南《汉书官本考证》曰《汉志》之汝汾当是汝坟之讹。“汝南故为汝坟地,于汾无涉,观下女阴莽日汝坟可证。”《汉志》又曰:分为赏都尉。齐召南认为:“当是赏都郡之讹。盖莽改汝南郡曰汝坟郡,又分置赏都郡耳。”钱大昕《三史拾遗·卷三》中以提到,宜禄县,莽改日赏都亭,此亦赏都为郡名之证也。
东汉时期汝南郡之沿革比较复杂。比较两汉汝南之三十七县,可以发现,《汉志》汝南郡下的阳城、安昌、归德、博阳、成阳、定陵六县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以下简称《续汉志》)汝南郡,同时也不见于其它郡国当中,因此这六县应当是在东汉初年被省并。《续汉志》中的征羌、思善、褒信、原鹿、定颖、山桑、城父七县也不见于《汉志》。这七县中山桑、城父二县在《汉志》为沛郡之县,可能于东汉建武二十年沛立国时被划归汝南郡。章帝章和二年分城父立思善。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置定颖县。其它三县的设立时间从史料中亦可获得。
《续汉志》记载,东汉时期汝南郡辖三十七城占豫州刺史部六郡国九十九县、邑、侯(公)国的三分之一多,在东汉所有郡国当中属县、邑、侯国数量等同于汉光武帝的起兵之地南阳郡,远远地超过了其它郡国,人口之众也仅次于南阳郡。
新莽末年,刘秀兄弟起兵南阳,南阳及其附近的汝南、颖川等郡的豪杰纷纷响应。东汉王朝建立后,这些功臣受到重用,南阳、汝南等郡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重视。东汉初光武帝派往汝南的太守,多为军功重臣。这些太守当中多有口碑甚佳者,他们在汝南郡任职期间能兴利除弊,造福一方。如开国功臣邓晨在汝南任太守期间“兴鸿郄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后汉书·卷十五》)。光武三年寇恂任汝南太守,“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后汉书·卷十六》)。和帝时官宦世家出身的何敞“迁汝南太守,……在职以宽和为政,……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鲖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后汉书·卷四十三》)。另外,在《七家后汉书》中曾记载:“(韩)崇迁汝南太守。诏引见,赐车马剑革带。上仍敕崇曰:‘汝南,心腹之地,位次京师也’”。另外,东汉时期,汝南郡内所封侯国多为军功、外戚。例如,建武十九年封马援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又封朱浮为新息侯;建武十五年封臧宫为朗陵侯;建武年间,封光烈皇后之母族原鹿侯、鲖阳侯、氵隐强侯、吴房侯;桓帝永兴年间封邓皇后兄邓演为南顿侯等等。这些都说明汝南郡在东汉时期曾经是个经济上富庶,战略上又很重要的地方,在东汉时期郡国当中占居重要地位。
由于这批封泥集中反映了汉汝南郡之状况,在此借先人之研究成果,结合本集所辑封泥资料,将汝南郡辖县之沿革做一缀述。
以下所考汝南郡属县以《汉志》所载汝南郡三十七县为序,《汉志》中无载的东汉汝南郡之征羌、思善、褒信、原鹿、定颖、山桑、城父七县续于《汉志》三十七县后:
平舆   战国楚邑,秦置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为汝南郡治所。故治位于现在平舆县城北约30公里处。《汉志》注应劭曰:故沈子国。《续汉志》曰“有沈亭”。沈,为西周文王子封国,姬姓。《春秋》鲁定公四年蔡灭沈,后属楚置为县。本集辑有秦封泥“平舆丞印”,西汉封泥“平舆令印”、“平舆右尉”、“平舆丞印”,东汉封泥“平舆令印”、“平舆丞印”等。
阳安 西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初平三年置郡,旋废郡又为县。西汉绥和二年,封帝舅丁明为阳安侯(《汉书·卷十一》)。东汉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封郭皇后弟郭况为阳安侯(《后汉书·卷十》)。元初四年,封邓珍为阳安侯,邑三千五百户,建光元年国除(《后汉书·卷十六》)。延熹元年封桓帝女华为阳安长公主(《后汉书·卷十》)。又《续汉志》曰“有道亭,故国”,即春秋道国。春秋楚成王时灭于楚为邑,东汉置亭。阳安故治在今河南确山县北古城。本集辑有西汉封泥“阳安长印”、“阳安丞印”,东汉封泥“阳安侯相”、“阳安国丞”、“阳安邑令”、“阳安邑丞”、“阳安右尉”等。
阳城 西汉置县,莽曰新安,东汉初被省并。故治位于今漯河市东30公里处。
氵隐强 战国氵隐强邑,因临氵隐水而名。西汉置氵隐强县,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世祖即位,拜坚镡扬化将军,封氵隐强侯,置氵隐强侯国(《后汉书·卷二十二》)。明帝永平元年,又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弟阴兴子阴博氵隐强侯(《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在今河南临颖东约30公里。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氵隐强长印”,东汉封泥“氵隐强侯相”、“氵隐强长印”等。
富波 西汉置县,因县多陂塘以溉稻,故名富波,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光武帝建武二年封王霸為富波侯,置富波侯国(《后汉书·卷二十》)。建武十三年废入女阴县,和帝永元九年分女阴复置县。故治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富波丞印”、“富波右尉”,东汉封泥“富波侯相”、“富波国丞”等。
女阳 秦置女阳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水经注·颍水》曰“县故城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东汉永元二年封窦景为汝阳侯(《后汉书·卷二十三》),延憙二年封唐衡汝阳侯,食萬三千戶(《后汉书·卷七十八》)。故治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约15公里处。本集辑有秦封泥“女阳丞印”、西汉封泥“女阳令印”、“女阳丞印”,东汉封泥“女阳令印”、“女阳侯相”、“女阳左尉”等。《续汉志》称“汝阳”,据所辑封泥可证《续汉志》之“汝阳”亦为“女阳”县。
鲖阳 西汉置县,因县在鲖水之阳而得名,东汉沿袭不改。明帝永平元年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弟阴兴之子庆为鲖阳侯,置鲖阳侯国(《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临泉西北铜城镇。本集辑有西汉封泥“鲖阳令印”、“鲖阳丞印”,东汉封泥“鲖阳国丞”、“鲖阳侯相”、“鲖阳邑令”等。
吴房 西周房子国,为春秋楚灵王所灭,后以其地封吴王阖闾弟夫概,故称吴房。战国、秦为邑,西汉置县,东汉沿袭不改。和帝永元元年封阴识孙纲为吴房侯(《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即今河南遂平县。《续汉志》曰“有棠谿亭”,即古房国棠谿邑(春秋吴夫概奔楚为棠谿氏),战国属韩,以此出剑戟闻名于世,东汉置亭。故址在今河南西平县西。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吴房令印”、“吴房侯相”,东汉封泥“吴房国尉”、“吴房侯相”。
安成 战国魏安城邑,西汉置安城县,属汝南郡,王莽改为至成,东汉改为安成县。建武初年,封铫期为安成侯。故治在今河南正阳东北。《续汉志》曰“有武城亭”,即春秋楚武城邑。相传为武城黑之邑,故名,东汉设亭。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安成侯相”、“安成国丞”、“安成长印”、“安成左尉”等。《续汉志》中“安成”做“安城”,当为有误。
南顿 春秋顿子国,因受陈国逼迫南迁,故曰南顿。楚昭王二十年楚灭之为南顿邑,西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桓帝永兴二年,封邓皇后兄邓演为南顿侯(《后汉书·卷十下》)。故治在今河南项城西。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南顿丞印”、“南顿左尉”、“南顿右尉”、“南顿之印”,东汉封泥“南顿令印”、“南顿侯相”等。
朗陵 西汉置朗陵县,因县西南有朗陵山而得名,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建武十五年光武封藏宫为朗陵侯,置朗陵侯国(《后汉书·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确山县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朗陵长印”、“朗陵尉印”,东汉封泥“朗陵丞印”、“朗陵侯相”、“朗陵国尉”、“朗陵右尉”等。
细阳 西汉置县,因县在细水之阳而得名,属汝南郡,王莽改为乐庆,东汉复为细阳县。建武十一年封岑彭子岑遵細陽侯,置为细阳侯国(《后汉书·卷十七》)。故治在今安徽太和东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细阳丞印”、“细阳国丞”、“细阳令印”、“细阳之印”,东汉封泥“细阳侯相”、“细阳国尉”等。
宜春 西汉置宜春县,属汝南郡,王莽改名宜孱,东汉复为宜春县,后因豫鄣郡有宜春县,故改为北宜春。建武二年封劉匡為宜春侯,置为宜春侯国(《后汉书·卷十四》)。元初三年封皇后父阎畅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户(《后汉书·卷十下》)。故治在今汝南县西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宜春国丞”,东汉封泥“宜春侯相”、“北宜春长”等。
女阴 西周胡国,春秋楚昭王二十一年灭于楚为胡邑,秦置汝阴县,属陈郡,西汉改作女阴县,属汝南郡,为都尉治所。王莽称为汝坟,东汉时又复为女阴县。女阴县即《诗经》中“女坟”,本集辑有秦封泥“女賁丞印”和西汉封泥“女賁令印”,可证秦及汉初确有女贲县,古汉语中“墳”和“賁”相通,概“女阴”县秦至西汉早期为“女贲”县,后更名女阴。王莽托古改制,复称“女阴”为“女贲”也可说明这一点。《续汉志》称“汝阴”,但据东汉封泥“女阴令印”、“女阴左尉”等印文,可证后汉“汝阴”当为“女阴”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汝阴侯,传四世至元鼎二年除。东汉光武即位,封刘信为汝阴侯,永平十三年国除(《后汉书·卷一十六》)。女阴故治在今安徽阜阳市。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女阴丞印”、“女阴侯相”、“女阴令印”,东汉封泥“女阴令印 “女阴左尉”、”等。
新蔡 春秋时蔡平侯自蔡徙于此,故曰新蔡。战国楚邑,秦置新蔡县,属陈郡,西汉改属汝南郡,王莽称新迁,东汉复为新蔡县。建武二十八年封吳國為新蔡侯,置新蔡侯国(《后汉书·卷十八》)。故址在今河南新蔡县。《续汉志》曰“有大吕亭”,即故吕侯国,东汉置亭。因西南有小吕亭,故称大吕亭。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新蔡丞印”、“新蔡左尉”,东汉封泥“新蔡丞印”、“新蔡国尉”、“新蔡侯相”、“新蔡长印”等。
新息 西周息国,后东徙,故曰新息。西汉置县,属汝南郡,王莽称新德,东汉复名新息县。建武十九年,光武帝封伏波将军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置新息侯国(《后汉书·卷二十四》)。建武二十五年又封朱浮为新息侯(《后汉书·卷三十三》)。故治在河南新息县。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新息丞印”、“新息长印”、“新息之印”,东汉封泥“新息丞印”、“新息左尉”、“新息长印”等。
灈阳 西汉置县,因于灈水之阳而得名,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建武二十八年封吳旦為灈阳侯,置灈阳侯国(《后汉书·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遂平县东。集辑有西汉封泥“灈阳长印”,东汉封泥“灈阳丞印”、“灈阳长印”等。
期思 春秋时楚成王灭蒋国,置期思县。西汉早期属淮南国,后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建武七年更封臧宮期思侯(《后汉书·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淮滨东南期思镇。《续汉志》曰“有蒋乡”,即西周时蒋国,姬姓,周公子所封,春秋楚成王灭之为期思县,东汉置蒋乡。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期思尉印”、“期思长印”,东汉封泥“期思侯相”、“期思长印”、“期思左尉”等。
慎阳 西汉置县,因县位于慎水之阳而得名,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故治位于今河南正阳县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慎阳丞印”、“慎阳国丞”、“慎阳尉印”,东汉封泥“慎阳丞印”、“慎阳侯相”、“慎阳长印”等,慎阳侯无考。
 春秋楚邑,楚白公居以拒吴。西汉置县,属汝南郡,王莽改称慎治,东汉复为慎县。建武二年封劉賜為慎侯(《后汉书·卷十四》)。靈帝中平元年封何皇后異母兄何進為慎侯(《后汉书·卷六十九》)。故治即今河南颍上县西北江口集。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慎丞之印”、“慎令之印”,东汉封泥“慎令之印”、“慎侯相印”、“慎丞之印”、“慎左尉印”等。
召陵 春秋楚邑,战国属秦,西汉置召陵县。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为名。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建武中封李通少子李雄為召陵侯《后汉书·卷十五》。故治在今河南郾城东召陵。《续汉志》曰“有陉亭”,即春秋陉山,楚地,东汉置亭,故址在今河南郾城东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召陵丞印”、“召陵令印”、“召陵长印”、“召陵之印”,东汉封泥“召陵国丞”、“召陵侯相”、“召陵令印”、“召陵左尉”等。
弋阳 西汉置县,初属淮南国,后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建武二年光武帝封族弟刘国为弋阳侯(《后汉书·卷十四》)。故治在今河南潢川县西。《续汉志》曰“有黄亭”,即西周黄国,嬴姓,春秋楚成王二十四年灭于楚为黄邑,东汉置亭,故址当同于弋阳县治。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弋阳侯相”、“弋阳国尉”、“弋阳国丞”,东汉封泥“弋阳侯相”等。
西平 西汉置县,因县西有西陵亭,西陵平夷,故名西平。王莽改称新亭,东汉复为西平县。其地产铁,《汉志》曰“有铁官”。西汉甘露中,封于定国西平侯(《汉书·卷七十一》)。东汉永初元年,封邓弘西平侯,食邑万户,建光元年国除(《后汉书·卷十六》)。建和元年,封梁蒙为西平侯,食万户(《后汉书·卷三十四》)。故治在今河南舞阳东南。《续汉志》曰“有柏亭,故柏国”,即春秋之柏国,后灭于楚,柏亭当于西平县城中。本集辑有东汉封泥“西平丞印”、“西平侯相”、“西平令印”、“西平右尉”、“西平左尉”等。
上蔡 《汉志》载,西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建蔡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放逐。周成王时,又封其子胡于此为蔡国君。春秋时蔡国受楚国逼迫,多次迁都。蔡昭侯迁都州来,并改州来为下蔡,因而称故都为上蔡。战国时,韩置上蔡县,秦属陈郡,西汉改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永初元年,封邓骘上蔡侯食邑万户(《后汉书·卷十六》)。故治在今河南上蔡西南10公里。本集辑有西汉封泥“上蔡丞印”、“上蔡令印”,东汉封泥“上蔡令印”、“上蔡丞印”、“上蔡左尉”等。
 春秋时楚邑。《汉志》注应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丘是也”。秦置浸县,属陈郡,西汉改属汝南郡,王莽曰闰治,东汉光武中兴更名固始。建武二年封司空李通为固始侯,置固始侯国(《后汉书·卷十五》)。故治在今安徽临泉县。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寢令之印”、“寢丞之印”,东汉封泥“固始丞印”、“固始国尉”、“固始侯相”等。
西华 西汉置县,属汝南郡,王莽改曰华望,东汉复为西华县。东汉永初元年,封邓阊西华侯,食邑万户,建光元年国除(《后汉书·卷十六》)。故治在今河南西华南约20公里处。本集辑有西汉封泥“西华国丞”、“西华右尉”,东汉封泥“西华令印”等。
长平 西汉置县,前期属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归汝南郡,莽曰长正,东汉属陈国。哀帝元寿元年封彭宣为长平侯(《汉书·卷七十一》)。故治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所辑封泥中有西汉时期之“长平邑印”。本集辑有西汉封泥“长平邑印”等。
宜禄 西汉置县,属汝南郡,王莽改曰赏都亭,东汉初废,和帝永元中复置宜禄县。故治即今河南郸城东南约20公里宜路店。本集辑有西汉封泥“宜禄长印”,东汉封泥“宜禄长印”、“宜禄左尉”等。
 春秋项国。春秋鲁僖公十七年灭于鲁,后为楚项邑。秦置县,属陈郡,西汉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故治在今河南沈丘。本集辑有西汉封泥“项丞之印”,东汉封泥“项丞之印”、“项长之印”、“项左尉印”等。
新郪 周为郪丘邑,战国又名新郪,秦时为新郪邑,西汉置县,王莽时改新延,东汉复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改名宋公国。汉之侯国,除功臣、诸侯王子和宦官之外,另外还有为了尊其先圣,而封其后,以为汉宾,位在三公之上。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封殷之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为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国于此,故称宋公国。故治在今安徽太和北约40公里处。《续汉志》曰宋公国“汉改为新郪”,《战国策·魏策》苏秦谓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故知《续汉志》说法有误。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新郪令印”、“新郪右尉”,东汉封泥“宋公国尉”、“宋公相印”等。
归德 侯国,西汉宣帝置,莽曰归惠,东汉被省并。
新阳 秦置县,因处新水之阳,故名新阳,属陈郡,西汉改属汝南郡,王莽曰新明,东汉复为新阳。建武中封阴识弟阴就为新阳侯(《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界首北约30公里处。本集辑有西汉封泥“新阳长印”,东汉封泥“新阳长印”、“新阳侯相”等。
安昌 西汉置县,莽曰始成,东汉初被省并。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帝师张禹为安昌侯(《汉书·卷八十一》)。故治在今河南确山县西。
安阳 西汉置安阳县,属汝南郡,王莽改称均夏,东汉复为安阳县。建武年间封吴汉兄子吴彤为安阳侯,置为侯国(《后汉书·卷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正阳西南。《续汉志》曰“有江亭,故国,嬴姓”,即西周江国,春秋楚穆王三年灭于楚为邑,西汉于此置安阳县,东汉又置江亭,当在安阳县城内。故址在今河南息县西约30公里处。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安阳国尉”、“安阳侯相”、“安阳国丞”等。
博阳 西汉置县,属汝南郡,莽曰乐嘉,东汉初被省并。宣帝时封丙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传子至孙,直到王莽败乃绝(《汉书·卷七十四》)。故治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
成阳 西汉置县,莽曰新利,东汉初被省并。西汉永始元年封婕妤赵氏父临为成阳侯,哀帝建平元年国除(《汉志·卷十》)。故治在今河南信阳北。
定陵 成帝元延三年,封外戚侍中卫尉淳于长为定陵侯,绥和元年,定陵侯国除(《汉书·卷十》),析为颍川之定陵别属汝南属。
征羌 东汉置县,属汝南郡。建武十一年,中郎将来歙遇害后,光武帝赐赠来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以歙有平羌、陇之功,故改汝南之当乡县为征羌国焉”(《后汉书·卷十五》)。两汉志无当乡县,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均疑“县”字为衍文。本集辑有封泥“当乡□印”,以此考证,当乡应为汝南郡失载之县,后改为征羌侯国。故治在今河南漯河市东约30公里处。《续汉志》曰“有安陵亭”,即战国楚安陵邑,曾为安陵君的封邑,东汉置亭。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征羌国尉”、“征羌侯相”等。
思善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分城父县置思善侯国,封何人为思善侯史料无考。故治位于故治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本集辑有东汉封泥“思善侯相”。
褒信 东汉初年置褒信县,属汝南郡。永建初封宦者中黄门李元为褒信侯,置褒信侯国,永和二年国除(《续汉志·卷七十八》)。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县南约30公里处。《续汉志》曰“有赖亭,故国”,即西周赖国,春秋楚灵王时灭于楚,东汉置亭。《史记》载楚封王孙胜白公。杜预曰“褒信县西南有白亭”。括地志云:“白亭在豫州褒信东南三十二里。褒信本汉郾县之地,後汉分郾置褒信县”。故址在今河南新蔡南。本集辑有东汉封泥“褒信侯相”、“褒信长印”等。
原鹿 春秋宋鹿上邑,东汉初置原鹿县。建武十五年,封光烈皇后之前母兄阴识为原鹿侯,置原鹿侯国(《后汉书·卷三十二》)。故治在今安徽阜南县南约15公里处。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原鹿侯相”、“原鹿长印”、“原鹿丞印”等。
定颍 东汉永初二年,安帝分上蔡置定颍县,属汝南郡。延光中封尚书令郭镇为定颍侯,置定颍侯国(《后汉书·卷四十五》)。故治在今河南西平县东北。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定颍侯相”、“定颍长印”等。
山桑 西汉置县,因有山生于邑,其地又有桑,故名山桑。山桑西汉属沛郡,东汉改属汝南郡。建武二年光武帝封王常为山桑侯,置山桑侯国(《后汉书·卷十五》)。故治在今安徽蒙城县北30公里处。《续汉志》曰“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下城父聚乃秦之下城父邑。因在故城父县东南,故加“下”字,东汉时称下城父聚。故址在今安徽涡阳东南。垂惠聚故址在今安徽蒙城西北。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山桑国尉”、“山桑侯相”等。
城父 春秋时陈国之夷邑,春秋鲁僖公二十三年被楚所取,称城父邑。楚公子弃疾曾迁许国于此。秦灭楚后置城父县,属泗水郡,西汉属沛郡,王莽改称思善,东汉复为城父,改属汝南。永興二年封梁胤子梁桃為城父侯(《后汉书·卷三十四》)。故治在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本集辑有东汉封泥“城父国丞”、“城父侯相”、“城父令印”等。
以上为《汉志》及《续汉志》所载汝南郡所辖诸县,可与本集所录封泥互为印证,尤其是《续汉志》所载汝南郡全部三十七县均在辑录之中,在此做一封泥资料与史籍的对比考释,希望能对今后汝南郡的研究有所帮助。


[1]作者简介 王玉清,女,安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本科学历,馆员,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及文物研究。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安阳甲骨学会会员。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