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历史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邺城 安阳城及其纠葛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148125

杨飞[1] 刘彦军 李贵昌
2005年10月《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
邺城位于今天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县交界的漳河北岸,属临漳县境;安阳位于邺城南去20千米的洹河南岸。二者在历史上虽互有所属,但作为古城,都有光辉灿烂的过去,有其单独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公元580年的一件大事,把邺城和安阳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杨坚辅政,设在邺城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兵败自杀,杨坚乘势火焚邺城,南迁相州、魏郡、邺县40里到安阳。至此,邺城沦为废墟,地位由华北名城一落千丈。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起由于政治原因而导致的偶然历史事件。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安阳的文章中说,安阳乃七朝古都,即为商代后期都城,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把以邺城为都城的六个王朝算在安阳的名下,也就是说,把安阳和邺城作为一个地方看待了。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公元580年的那场大火,使得邺城焚毁,沦为废墟,设在邺城的官衙及居民迁至安阳,安阳是邺城的后继者,安阳是邺城的延续和代表。
其二,两地在历史上互为统辖区。最早在商代盘庚迁殷后,均为京畿之地。西周时,
两地均为武庚封地,至公元前257年约千年时间,安阳与邺合而未分。西汉初期,今安阳县之北部和中部及洹水两岸,皆邺县地。曹魏时期,安阳曾被邺县管辖。西晋至北魏末年约270年,安阳县与邺县并立,其间,安阳县北部仍为邺县地,东魏至隋朝,安阳一度并入邺县,后安阳又曾管辖邺城废墟。从北宋开始,原邺县一部尽入安阳县,直到今日。
    其三,邺县地与安阳县地互为州郡治所。殷代,安阳统辖邺地。三国至北周,邺县为
魏郡首县,安阳县为属县,魏郡治设在邺城,是以邺统安。北宋之后的路、府、州、县,治所均设在安阳,临漳县为属县。
    另外,历史上有许多以邺、邺中、邺下或者邺城作为治所设在安阳,安阳境内至今仍有邺之遗存等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一下,即安阳县和安阳城的关系。现在的安阳城,为安阳市和安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历史上并无安阳市,安用市只是解放以后才设立的。解放以前,安阳城是彰德府、彰德路等治所所在地,也是安阳县县治所在地,安阳县只是彰德府的一个属县。邺县和邺城的关系也是如此。安阳县和邺县,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安阳城和邺城是一个更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阳县和邺县是代表不了安阳城和邺城的。认为安阳与邺应为一地的同志,正是模糊了这个概念,把邺县和邺城画上等号,把安阳县与安阳城画上等号。   
    另一方面,他们忽视了公元580年那场大火的作用。前面已经说过,公元580年,杨坚火焚邺城,是由于政治原因而导致的偶然历史事件。假设没有这次事件,邺城与安阳就会相安无事,二者没有关系之争,各自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发展着。然而历史事实却是这个事件偶然地发生了,邺城焚毁了,那设在这里的像相州、魏郡、邺县官府及居民等怎么办?南迁到安阳城去,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应该说,邺城的历史到此画上了句号,它已成为废墟,无所谓后继者,它完成了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迁至安阳的,只是其当时设在邺城的政府机关,其中包括邺县。这就是历史上有以邺、邺中、邺下或者邺都作为治所设在安阳的原因,与邺城已是两码事了。
    任何一座古城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必备条件。都城的选址要求更高,有政治上的原因,有经济上的要求,更要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邺城与安阳城均位于华北平原农业发达地区,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但邺城所倚重的是漳河水系,安阳所倚重的是洹河水系,二者是两个水系上的两座古城,不能同日而语。据现代人研究表明,洹河还是殷墟王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河也是邺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方面讲,漳河对于殷墟,洹河对于邺城,都显得是那样的无足轻重。因此,我们只能认为:邺城与安阳,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两座不同的著名都城。
    邺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作为都城,则始于曹操。’《临漳县志》记北城中云:“邺城北城在邺镇东北,齐桓公所建。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之后,十六国时的后赵、冉魏、前燕(公元335~370年);北朝时的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相继在邺城建都,先后78年。曹魏时的安阳,归邺管辖,有人考证,此时的安阳城都在今天安阳城附近,五胡十六国,安阳隶属邺城魏郡,为京畿之地。直至南北朝的东魏、北齐时,这种情况也未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以邺城为都的几个王朝,安阳城就已存在,它是安阳县治所在地,与邺城相比,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
    安阳乃殷墟所在地,是中国3000年前商王朝的都城,建都时间达273年(或说254年),是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中心。史载安阳自周武王伐殷纣灭商朝、废殷都、迁殷民于异地起,历经数代,未曾筑城,直至曹魏时期重建安阳城,尔后安阳城无论作为州、郡府或县治所所在地,虽也几经废弃,再建,其古城一直存在,且位置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是考古发现所证实了的问题。
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安阳不仅仅是殷代晚期都城,更是商代早期都城所在地。在今天的安阳城北,洹河北岸,又发现一座早期都城,其年代要早于殷墟。同时在最近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在现在古城东城址内10米处,也发现古代城址,从发掘情况看,该城址原系二次建筑而成,即第一次建成后,曾废弃,尔后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构筑。其始建与废弃年代从遗迹现象打破或叠压关系看,其第一次建城应不晚于东汉晚期至魏晋,第二次建城应在北魏时期,尔后该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保留的安阳古城应是宋以后重新建筑的安阳古城。这就证明了安阳城自东汉晚期以来,一直存在且位置没有太大的变动。同样在多年考古发掘工作中,大量的北齐、隋、唐等各个时期的墓志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说邺城与安阳是两座不同的都城,并不能割裂二者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二者在历史上确有互相管辖的历史。在殷王朝,都城在安阳,邺地为京畿之地。不过,当时的京畿之地面积很大,有文章认为,从邯郸至淇县均是殷墟的京畿之地,该不会也因此将邯郸、淇县与安阳看做一个地方吧!认为邯郸、淇县也是殷墟所在地吧!同样是京畿之地,为什么单单把邺地与安阳划为一个地方呢?况且,邺地在殷代还未筑城,很可能仅有一小村庄存在而已。殷王朝统辖全国,安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它能不统辖邺地?把互有统辖的两地划在一起的做法,实在有牵强附会之嫌。殷王朝灭亡之后,安阳渐渐失去了其都城地位而成为安阳县治所在地,到邺城成为都城的时候,它已全然不能与邺城相提并论,它根本代表不了邺城,它只是全国一个小小的地方了。
    我们说邺城与安阳是两座不同的都城,也不能否认二者是相邻兄弟名城的关系。二者相距仅20千米,地理位置靠近,又有公元580年那场大火,境内互有对方的一些历史遗存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赋予一定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杨坚焚邺城,就没有邺城与安阳关系之争,就像安阳与汤阴没有关系之争一样。安阳与汤阴,相距也是20千米,在历史上也曾几度互相统辖,在境内也互相有对方的历史遗存,但至今还没有人提出安阳与汤阴为一地之说。互设州郡治所,正好说明二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密切关系。
    邺城与安阳,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都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们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安阳在殷灭亡之后,曾几度筑城,但地理位置大致就在今安阳城一带,这主要是看中了靠近洹水之利,与殷墟相同。这是安阳、殷墟不可分割的客观原因,也是历代安阳城与今天的安阳不可分割的客观原因。邺城情况也大致如此,先是筑北城,后又筑南城,均以漳河为依托。安阳与邺城,这两座相邻的古城,共同经历了春秋、战国、东西两汉、五胡十六国千余年后,邺城被人为地消灭了,时至今日,几乎荡然无存,仅有“三台”等少量遗址在吟述着它的过去。安阳则不同,它仍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蓬勃发展着,直至今日。
邺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处于中国都城平面由南北纵长到东西横宽的历史转折时期,开辟了古都平面东西横宽的新格局,为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以至明清北京城的先驱;邺城最早将王宫集中一处,建于城市北部,也是宫殿北移的先驱;邺城全用砖筑砌,还是中国第一个砖砌都城;邺城第一次使用“马面”,开辟城墙使用“马面”的先河;邺城西北角的“三台”极有特色,并影响了洛阳城的建设。邺城这一项项的桂冠,就是认为邺城与安阳为一地的同志,恐也难以戴在安阳的头上,安阳乃奴隶制下的古都,到封建时代,它就无足轻重了。邺城在殷代还未筑城,对于安阳来说,它也显得无足轻重了。显然,邺城不能称为“殷城”。
谈及安阳至邺城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牵强附会,会引起不少人的疑惑,使人感到茫然,会使人对安阳的古都地位产生怀疑。实际上,把安阳与邺城分开,并不会降低安阳一朝古都的名城地位。1986年,国务院公布安阳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因为安阳是殷墟所在地和安阳古城的存在,并没有把邺城牵扯进来,这从另一方面,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1]作者简介 杨飞,男,安阳博物馆,学士,馆员,从事文博研究。
下一篇:
试评袁世凯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