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文物保护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文物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151364

贺贵明 赵清荣[1]
2003年8月发表于《文物修复研究》
    我国的文物修复工作经过一次又一代修工作的努力,使大批濒临损坏的文物重见天日,使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得以发扬光大。毋庸置疑,我国的文物修复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国的文物修复工作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指出我国文物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我国文物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互脱节、少有交叉、互动性差
一方面表现在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员多是靠师承制培养出来的,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致使我国的修复工作仍停留在操作层次,文物修复的经验、方法、措施等操作层次的信息,难以上升到理论。另一方面,我国文物保护人才发展与文物事业不成比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高校设置文物保护专业的学校仅有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大学,而且每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仅20人左右,高校毕业生一般都分配到高校、科研部门,少有人充实到地市级文物基层单位,这些从事现代化科技研究的人员研究重心在用先进的检测分析仪器,以现代科学方法对文物质地、成分、用途、工艺、病变机理等进行分析,找出症结,但大多数局限于理论分析,少有实际操作。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搞理论的继续沿着理论的路子走下去,基层的文物修复工作仍然遵循传统的修复技术,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对于已有的先进材料,不敢轻易使用。这也是修复技术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以上事实造成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相互脱节,二者难以形成真正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科技颇有一种“井水不犯河水”,各自“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势。
2、文物修复缺乏规范制约,缺乏科学管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文物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细则》等重要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关于文物修复尚未明确规定。虽然1986年文化部印发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对文物的保养、修复、复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还不够完善。而且由于各文
博单位修复人才短缺、修复任务繁重等实际情况,文物修复缺乏规范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多数文物的修复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修复前,没有制定修复方案、没有经过可行性论
(2)     证就直接进入修复。对修复后的文物缺乏质量认证。还处于根据经验行事阶段。
(3)     文物修复档案工作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起点,对修复文物的档案记录工作不够重视。对修复前的文物缺乏原始资料、文字、照片、质地、测绘记录;修复中没能做好配方、用料、工艺流程等修复过程等多方面的信息记录。
(4)     文物修复材料可逆性差。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我国文物修复者在材料运用上都比较谨慎,多数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修复中多采用传统的技术与材料,但某些修复材料可逆性较差,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材料的替换设置了障碍。
3、 文物修复的预测性、前瞻性差
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大多数文博单位都面临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缺乏的严峻现实。部分文物单位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文物损坏前,对可能造成的隐患视而不察;文物损坏后,文博工作者由于缺乏保护技术、修复经费而对自然损坏的文物爱莫能助,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在文博单位内部,由于岗位的不同,保管员与修复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就造成了保管员只管保管文物,按照要求完成自己分内工作,只要保证文物不丢失就可万事大吉。部分保管员认为文物自然损坏与己无关,甚至置之不理,发现损坏的文物交修复人员修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保管员对库房潜在的危害缺乏预测性、前瞻性,这就使一些本可避免损坏的文物遭受更严重的损坏。修复人员只管修复文物,至于文物为何损坏,如何减少损坏几率与己无关。保管员与修复人员在如何减少文物损坏方面缺乏沟通和共识,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隐患缺乏警惕,缺乏预测性、前瞻性,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 对策
1、    通过各种渠道,使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理论与实践联姻,真正形成生机勃勃的互动局面
(1)   对传统技术加以发掘、整理、研究,继承发扬,以使古为今用。如传统的修复技术中的扳金、顶压、焊接、鎏金技术等,在当今文物修复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由经过正规教育的文博专业的学生向经验丰富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学习;或者通过由有经验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口述,他人笔记整理的方式,从而将一些操作层次的信息上升到理论。
(3)   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经验,使之为我所有。使文物保护的工艺不断更新,更加完善,从而大大提高文物修复的水平。如翻模铸造方面,已采用了硅橡胶翻模技术,大大提高了文物修复的质量;青铜器除锈方面,已采用激光除锈,高新技术的运用,将弥补传统技术的缺陷。
(4) 由国家文物局出面,建立一个开放性实验室,面向基层服务,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修复工作中依靠基层单位自己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2、    多途径培养具有预测性、前瞻性的修复人才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一支有远大抱负的文物保护、文物修复队伍必须有勇气跟踪世界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新发展,努力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养一批具有开拓性、预测性、前瞻性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笔者认为,培养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   采取传统的传、帮、带的师承制度,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
(2)   由国家、省文物管理部门牵头,邀请资深文物修复专家,分期、分批举办文物科技保护短期培训班。如2001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在新乡举办的“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3)   与高等院校合作,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送从事文物修复保护的人员进入大学深造,有计划培养文物科技保护方面的硕士、博士。
(4) 与时俱进,扩大与国内外的文物修复、科技保护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技术深厚的文物修复专家做技术顾问,保护交流的持久与深入;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调动修复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除了培养专业修复人员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对保管员进行修复知识的培训。因为保管员是与藏品接触最多的人,无论藏器的接收入库、整理、分类、排架、编目、日常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保管员。只有懂得修复知识的保管员,才能对可能发生的隐患先知先觉,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文物的进一步损坏,从藏器保护角度讲,一个懂得藏器性质、懂得保管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保管员,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保管员。因此,培养一批训练有素、工作稳定、懂得修复知识的藏品保管员是至关重要的。
3、    集思广益,制定初步的行业规范。对修复程序、修复材料、修复档案进行规范指导
我国的文物修复工作起步较早,迄今为止,已出台《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有关文物修复的相关法规,但是对文物修复程序仍缺乏规范制约。笔者认为,有必要集思广益,由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国家、各省市从事文物修复、文物科技保护的资深人员,进行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外修复规范,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修复规范。文物修复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对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认证。必须制定一定的从业标准,符合要求者才可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2)   对文物伯修复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如对于需要修复的文物,首先必须有修复者对处理前的原始材料、处理期间拟采用的方法步骤、处理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可靠性作出应有的说明,并以文字报告的形式,依据文物级别的不同,报请不同级别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单位领导的批准。对修复后的文物,按照文物级别不同,有不同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写出验收意见。
(3)   对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对修复文物的文字、照片、质地、修复过程等多方面的信息记录作出规范化要求,避免文物修复的许多弊端。
(4)   对文物修复的材料经过反复实验后,作出范围限制,避免保护性破坏事件发生,同时,文物修复材料还要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的出现而不断作出适当调整。对文物修复材料尽可能使用可逆性材料,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材料的替换提供方便。
(5)   针对各地市不同情况,给与一定的自主性。
文物修复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工作的发展而逐   步完善,使之形成真正科学、规范、有效的文物修复规范。
4、    加大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共参与的良好文物保护范围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文物存亡的重要工作,但长久以来,各级领导对文物修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加强文物修复、保护宣传工作。不仅要向群众宣传,更要向领导宣传,领导重视了,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修复资金,才有可能用行政干预的力量使新闻媒体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进行积极宣传,从而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不会有权大于法、以权压法、法人违法的现象,才不会有定海古城被毁、三孔被洗、重要历史街区被拆等悲剧事件发生。除了官方媒体外,文物收藏单位也应主动出击,走出户外,走进社区,用好展览吸引群众,向他们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宣传的深度和力度,使文物保护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只有形成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潮,才能真正达到文物修复目的。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受国情、政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只有形成各方面的互动,与时俱进,文物修复工作中的问题才有望真正解决,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唯有如此,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才能前景辉煌。


[1]作者简介 贺贵明,男,安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大专学历,馆员,从事青铜器研究、鉴定及修复工作,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赵清荣,女,安阳市文物管理局文物科副科长,研究生,馆员,从事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