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戴泽先生的名字已为众人知晓和仰慕。他师从徐悲鸿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与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戴泽等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百岁高龄的戴泽先生用自身的躬亲实践、辛劳耕耘,既显现了浓浓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更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及实践艺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社会使命,树立了里程碑式的时代标杆。
此次展览分为“恩师悲鸿”“熔铸经典”“师法造化”“根植人民”“美育无声”五个板块,旨在对戴泽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专题呈现和学术梳理。其中“恩师悲鸿”部分,我们特别通过徐悲鸿先生家人借展凸显美育传承主题的5件学术性极强的作品,如徐悲鸿先生经典作品《愚公移山》创作草稿等,都是研究悲鸿先生创作成就与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图像文献。以先生与学生的作品联袂展出的形式,更呈现出中国美育精神延展传承的精神维度。
《庄子》之“大宗师”篇有言:“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大宗师”篇的主旨在于谈真人悟道的境界,而“大宗师”之义即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因“真人”能做到“无我”,所以“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在这一角度上,能够秉持为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而甘为人梯的无我精神,就是“真人”,就堪为“宗师”。而戴泽先生,即堪称以一生创作教学的实践,以美“泽世”的一代“宗师”。
先生之风,大美泽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走进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古都安阳,通过举办展览梳理研究戴泽先生的艺术成就与美育精神,既是寄托我们对于戴泽先生的敬意和祝福,也是向这座汇聚了文明源头与红色基因的中原古都致敬。愿戴泽先生福寿安康,愿美育精神薪火相传.
于洋
2021年7月



中央美术学院 戴泽 1953年


《泰戈尔》素描像 徐悲鸿1940年

解放后之中国绘画 徐悲鸿
徐悲鸿
1942,毛主席在延安发表《文艺座谈》,至1949中国全部解放,始得普遍阅读。肯定艺术为工农兵,方向确定,努力有所。墨画如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傅抱石、黄胄、古一舟、冯真、李琦、石鲁、刘继卣等,皆有新作。油画如吴作人、董希文、冯法祀、艾中信、古元、彦涵、胡一川、戴泽、李斛、倪贻德、韦启美、王式廓、莫朴、王流秋、邹宇,还有如华君武、米谷等。一面从事于教学,一面从事创作。走社会主义、写实主义路线,一切形式主义不打自倒。解放前全国能作人物者大约不超过二十人,今能写人民生活者,当超过一百人。
恩师悲鸿——戴泽先生的文脉传承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培养出诸多享有盛誉的美术人才,戴泽便是其中的代表者。1949年悲鸿先生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一贯主推的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戴泽先生充分领悟了恩师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的理念,并身体力行践行着恩师的美育精神。



东城墙 戴泽 1946年
展览地点:安阳博物馆三楼第四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