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迹遗址日的由来】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首次提出设立国际古迹遗址日,198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从2001年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为4月18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以推广全球的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以达到探索文化遗产,鼓励当地社区及民众思考文化遗产及其对社会和社区生活及每个人的重要性。
【世界古迹遗址日与中国】
中国自1993年加入这一组织后,对4·18这一纪念日的宣传及举办相关活动也是极为重视,不遗余力。自2006年开始,每年在4月18日前后,国家文物局都会在江苏无锡举办遗产保护论坛,论坛以当年的主题为主要议题,如2006年主要探讨重视工业遗产;近些年来,各省也开始积极配合国际古迹遗址日的相关主题举办免费开放博物馆、举办展览等活动。
【历年主题回顾】
2001年——拯救我们的历史村镇;2002年——20世纪遗产;
2003年——水下文化遗产2004年——土建筑遗产;
2005年——背景环境中的古迹遗址;2006年——工业遗产;
2007年——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2008年——宗教遗产和圣地;
2009年——遗产与科学;2010年——考古遗产;2011年——水文化遗产;
2012年——世界遗产;2013年——教育的遗产;2014年——纪念性遗产。
【中原古迹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德府城隍庙”
彰德府城隍庙(又名威灵公庙),为安阳市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彰德府志》载:彰德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之间,历经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成华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嘉庆十三年等朝代多次修葺。1933年城隍殿被毁,戏楼、牌楼八字墙改建店铺,辟为市场。1982年安阳市政府拨专款历时七年恢复原貌。现彰德府城隍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近10000㎡,建筑面积3000㎡,待恢复六殿等再建面积3000㎡。
该庙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鼓楼东街六号,地处老城中心。布局为五进院落,每院以大殿为主体,配有左右对称的廊房或配房,前院有牌楼、照壁、判池,中轴线上五座大殿。该庙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殿堂造型及大部分建筑构件多属明初,整体结构凸显明、清时代的建筑特征。
彰德府城隍庙作为豫北地区城隍文化的代表,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建筑礼制制度以及北方明清时期建筑造型演变,皆具有较高的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