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08-05 浏览:
【七夕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牛郎织女的神话】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其中牛郎织女是唯一与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的神话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早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即有所反映,而真正经过演绎使其出现故事轮廓且与后世传说的牛郎织女神话大致吻合的则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尽管如此,以上记叙的牛郎织女故事多不完全,直到六朝梁殷云《小说》中才相对更加完整。牛郎织女的神话,近代流传于民间的要远比古代所录的健康得多。神话大都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二人男耕女织,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得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恩爱夫妻便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便叫牛郎在他死后剥下他的皮,披上身去,自能上天。老牛一死,牛郎将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看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道波涛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而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这个故事除了“隔河对泣、感动天地”情节不符合牛郎织女敢于抗击封建礼法的性格外,其余都朴质茂美而可取。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神话因其美丽动人而为人民群众所艳称。
七夕文化的内涵从真正意义上讲蕴涵着中国的爱情文化,它之所以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传承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的凄美而动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喜鹊为之搭桥,有情人终成眷属。
秦观的一首《鹊桥仙》,成为人们心中经典的词章: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咏颂牛郎织女之间凄美爱情的千古佳作,为后世的爱情诗词起着春风化雨般的催化作用。
七夕节正是有着这样现实意义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君不见,中国古代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是说为了爱情的信义至死不渝。现代人还流传有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就是中国情人们的心声写照,是七夕文化的感召力量。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自汉代流传入世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为之倾倒,为之大加赞颂。据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仅吟咏七夕的诗词歌赋多达3500余篇,简直是“七夕文化”之大观,足可以出一部诗词专集。
解放后,由杰出故事家秦地女讲述,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孙剑冰采编的《天牛郎配夫妻》,将故事发展得更加完美、丰满。它把“兄弟分家”、“天河洗澡”、“牛郎织女”等同一类型的不同样式的故事巧妙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七夕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故事结构严谨,曲折多变。这种艺术结构,曲折回荡,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七夕文化”注入强烈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牛郎织女的神话】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其中牛郎织女是唯一与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的神话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早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即有所反映,而真正经过演绎使其出现故事轮廓且与后世传说的牛郎织女神话大致吻合的则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尽管如此,以上记叙的牛郎织女故事多不完全,直到六朝梁殷云《小说》中才相对更加完整。牛郎织女的神话,近代流传于民间的要远比古代所录的健康得多。神话大都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二人男耕女织,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得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恩爱夫妻便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便叫牛郎在他死后剥下他的皮,披上身去,自能上天。老牛一死,牛郎将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看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道波涛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而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这个故事除了“隔河对泣、感动天地”情节不符合牛郎织女敢于抗击封建礼法的性格外,其余都朴质茂美而可取。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神话因其美丽动人而为人民群众所艳称。
七夕文化的内涵从真正意义上讲蕴涵着中国的爱情文化,它之所以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传承而不衰,就是因为它的凄美而动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喜鹊为之搭桥,有情人终成眷属。
秦观的一首《鹊桥仙》,成为人们心中经典的词章: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咏颂牛郎织女之间凄美爱情的千古佳作,为后世的爱情诗词起着春风化雨般的催化作用。
七夕节正是有着这样现实意义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君不见,中国古代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是说为了爱情的信义至死不渝。现代人还流传有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就是中国情人们的心声写照,是七夕文化的感召力量。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自汉代流传入世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为之倾倒,为之大加赞颂。据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仅吟咏七夕的诗词歌赋多达3500余篇,简直是“七夕文化”之大观,足可以出一部诗词专集。
解放后,由杰出故事家秦地女讲述,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孙剑冰采编的《天牛郎配夫妻》,将故事发展得更加完美、丰满。它把“兄弟分家”、“天河洗澡”、“牛郎织女”等同一类型的不同样式的故事巧妙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七夕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故事结构严谨,曲折多变。这种艺术结构,曲折回荡,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七夕文化”注入强烈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