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凤 杨红梅[1]
《中原文物》2003年第三期
王文治,清世宗雍正八年—清仁宗嘉庆七年 (1730—1802),年73岁。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官翰林院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因事镌级,厌吏事,后告归不复出仕。往来于吴、越之间,主讲杭州、镇江书院。工诗文,精鉴赏,尤擅书法。其书源于米芾 董其昌,后法二王,兼学张即之,得力李北海。书精于行、楷,“尤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姚鼐《惜抱轩集》)。书法向以秀逸洒脱著称,其简洁流畅的运笔、疏散研美的结构和清雅秀逸的韵致形成了与众种不同的格局。君少尝出海,文字播于海外。其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埒,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又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合称“清四家” 。著有《梦楼 诗 集》、《快雨堂题跋》。安阳市博物馆珍藏有王文治两幅行书作品,现介绍如下:
其一为行书条幅,纸本,纵78厘米,横28厘米。凡四行,共五十二字。上书;“东坡先生自海外归来,其 诗文如惊涛骇浪,其书法类枯槎怪石。古云:江山 助奇气。吾於坡仙益信。”款:柏堂二兄大人雅玩,梦楼弟王文治。钤款印二白:王文治印、曾经沧海。另外,字幅右上钤有朱文引首印:柿叶山房。
其二为行书中堂,纸本,纵119厘米,横52厘米。凡五行,共五十五字。上书五律一首:“老梅缠两树,屈干欲千寻;月魄共江满,雪花如海深。洞门高士迹,山院古禅心;欲为抱绿绮,一挥太始音。”自题:焦山看梅旧句。款:戊午新春、梦楼王文治。钤款印二,同上,引首印也同上,
仔细观赏这两幅作品,我们对王文治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和精神面貌可窥见一斑。其行书条幅虽未署年款,但从其书法特点和内容来考察,似为早期作品。用笔自然流畅,清劲研美,神采奕奕,偶有淡墨飞白,给人以萧散秀逸之感。运笔大胆奔放,起笔多为空中做势顺势入纸,如“坡”“其”“枯”“於”等字的第一画,笔气外拓,笔调纵姿险峻 。结体则以纵逸取势,奇宕欹侧,左低右高,势如斜而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好处。如天马行空,纵横奇崛。
深得李邕神髓。全幅作品,虽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气脉贯注。反映出王文治深厚的晋唐功底。该作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尤为得当,正所谓“江山助奇气”,王文治聪明过人且少年得志,其作品字里行间也处处流露出风流倜傥的才情与襟怀。难怪博学多才、为南方一显的梁学士“每自谓不如”,“盖天分不可及也”(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
第二幅作品是王文治戊午年即1798年69岁时所作,应该说是“人与书俱老矣”。同上一幅相比,多了几分平和,少了些许险峻。如果说第一幅作品清劲的话,那么第二幅则是空灵了。该作行笔轻松流便,飞动飘逸,似不经意而经意。结体按字之繁简特性而定,或长或方或圆或扁,愈显造化之妙 。用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动静互寓,其书师法张即之和董其昌而自成一格。淡墨的使用和行款的疏朗,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作者将自己的艺术修养融合于书写的形式之中,达到了一种意居形外、空灵隽永,犹如梅点寒潭的美妙境界。王文治“尝自言吾诗与书皆禅理也”(姚鼐《惜抱轩集》),该作即为明证。反映出王文治晚年清静无为和闲逸超脱的人生与艺术追求。
关于王文治书法的品评,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曾曰:“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我们认为,“风神”正是对王文治行书风格的准确概括。同刘墉的浑厚蕴藉相比,王文治更注重表现书法外在的形态美,他追求书卷秀逸之气,博雅俗共赏之胜,乃南派书法之典型,非院体书类比,当时曾有“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之说。然如同刘墉虽“集帖学之大成”,墨重而笔沉,亦有“墨猪”之诮一样,王文治的行书也有“轻佻”、“姿媚”之嫌。但这种遗憾并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