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平.赵宝玉[1]
2003年9月发表于博物馆学论丛(五)
先秦空首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从历年出土的实物看,它在形制上大体可划分三类:平肩、耸肩与斜肩。另外,各类中又有大小之别,其面背纹饰,足裆弧度也不尽相同。至于这种最早铸币在形制上为何出现这种样式,它的最初形成以及各类布币间纵 ( 铸制时间的先后 )、横( 铸行区域以及各类布币在形制上相承关系 )的演变情形如何等等,一直是先秦货币研究中一类尚未理清的课题⑴近年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将各类布币钱体进行不同的平面组台排列,可以构成许多圆形,而这些图形在数值上形成的相应的比值关系,可以较直观地为我们研究不同种类布币出现的先后以及更进一步探寻它们在形制上的起源和后来的发展演变,提供一些全新的启示和有力的证据,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为上述问题的研究解决辟出一条新途径。下面仅就平肩空首布概述如下:
      众所周知,平肩空首布是行用于周王畿的铸币。它从钱体上可分为特大型、大型和小型三种。其中小型从面背纹饰上又可分为竖纹与斜致两制。 为此可将它们划为四式:即大型平肩弧足竖纹空首布 (简称大型布 )、小型平肩弧足竖纹空首布 (称小型布)、小型平肩弧足斜纹布(称小斜纹布)和特大型平肩孤足竖纹空首布 (称特大型布)⑵。
      平扁空首布钱形上部 (首) 为长銎,銎腔出土时多留泥芯,去除即成空腔(空首)。其中大型布銎正面均铸有一小三角,凸起呈“▲”、 “▼” 样式,其 下有一不规整的穿孔。正面看銎口呈左右鞍宽之矩形,侧视七宽下窄,渐收至与钱身相接处。因当时为合范浇铸,銎左右两侧中间上下均留有合范时的铸缝。钱面宽大轻薄,从下部两端角向上内凹呈弧裆状。面背具周郭,钱身面背由上至下微隆起三条竖纹(或中间为竖坟两边斜坟),大致左右四等分子钱身。
 大型布
大型布经不同平面排列组台后可构成很多图形。两足内凹形成的足问裆弧与对应圆的
圆心夹角,经实测均为60°。大体四等分于钱身面背的三条竖纹与左右同郭均变于弧上,恰将足间裆孤一分为四,由上推知每等分弧其圆心夹角即为15°,与钱体銎腔测面由上至下的三角形锥度(霎测也为15°)相吻合。(图一)
任何圆内均为360°,大型布足裆弧为60°,那么在一平面上,六枚大型布足间挡弧顺序排列将会合成一规 (圆) (图二)。《考工记·筑氏》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⑶《一切经音义·卷九》:“铲,今作钱,钱削也。”据此可以推断,“钱” 即指铲形器,“削”当指铲形器物之凹刃部分。“筑氏为削”之“削”,无疑是说大型布这种铲形物两足之间的凹刃部分 (即弧裆),所以下文“合六而成规”的意思,当是很清楚的了。
根据对大型布所列的综合实测数据表⑷(见表一)测算:
| 标本号 | 钱文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重量(克) | 件数 | 出土地点 | ||
| 通长 |  身长 |  肩宽 |  足宽 | |||||
| 1 | 一 | 9.8 | 6.2 | 5 | 5.2 | 30.2 | 1 | 伊川 | 
| 2—3 | 五 | 9.8 | 5.9 | 5 | 5.2 | 35.2 | 7 | 伊川 | 
| 4 | 六 | 9.6 | 6.1 | 5 | 5.2 | 30.5 | 2 | 伊川 | 
| 5—6 | 八 | 9.3 | 5.9 | 5 | 5.1 | 32.6 | 181 | 伊川179孟津2 | 
| 7 | 十 | 9.6 | 6 | 5 | 5.1 | 22.8 | 1 | 孟津 | 
| 10 | 二口 | 9.7 | 5.9 | 5.1 | 5.4 | 31.2 | 1 | 伊川 | 
| 11 | 甲 | 9.8 | 6 | 5 | 5.2 | 27.6 | 16 | 伊川 | 
| 12 | 丙 | 9.7 | 6 | 5.1 | 5.2 | 29.7 | 1 | 伊川 | 
| 13 | 辛 | 9.5 | 6 | 5 | 5.1 | 23.1 | 1 | 孟津 | 
| 14 | 己 | 9.9 | 6.1 | 5..2 | 5.2 | 31.3 | 3 | 伊川2孟津1 | 
| 15 | 午 | 9.9 | 6 | 4.9 | 5.2 | 29.2 | 1 | 伊川 | 
| 16 | 戌 | 10 | 6 | 5 | 5.2 | 29.3 | 1 | 伊川 | 
| 17 | 壬午 | 9.1 | 5.9 | 4.8 | 5.1 | 27.2 | 1 | 伊川 | 
| 18 | 王 | 9.5 | 5.9 | 4.7 | 5.1 | 27.9 | 136 | 伊川 | 
| 19 | 谷 | 9.6 | 5.9 | 5 | 5.1 | 26.9 | 1 | 伊川 | 
| 20 | 商 | 9.5 | 5.9 | 5 | 5.1 | 25.3 | 7 | 伊川1孟津6 | 
| 21 | 土 | 9.7 | 6 | 5 | 5 | 24.1 | 10 | 伊川 | 
| 22 | 日 | 9.7 | 6 | 5 | 5.2 | 33.6 | 1 | 伊川 | 
| 23 | 雨 | 9.5 | 5.9 | 4.9 | 5.1 | 28.5 | 1 | 伊川 | 
| 24 | 羽 | 9.6 | 6 | 4.9 | 5.4 | 31.8 | 1 | 伊川 | 
| 25 | 心 | 9.8 | 6 | 4.9 | 5.4 | 29.4 | 1 | 伊川 | 
| 26—27 | 弃 | 9.8 | 6 | 5 | 5.2 | 29 | 3 | 伊川 | 
| 28—29 | 行 | 9.7 | 6 | 4.9 | 5.1 | 28.2 | 7 | 伊川 | 
| 总计 | 222.1 | 138.4 | 114.4 | 119.1 | 664.6 | 385 | ||
| 平均植 | 9.656 | 6.02 | 4.97 | 5.18 | 28.9 | |||
大型布六合成规圆的直径 (近似值) 为9 .9~10. 28厘米。那么在这个圆的圆周上,六枚合规布币每枚钱身的三条竖纹与左右两条周郭与其相交,经足尖重迭后即可形成24个等距点,换言之,这24个点恰好等分了六合成规的圆的周长。(图二)
据平面几何推知,上述24个点对应连接,可分别在六合规内组成八个 (不重台的) 圆内切正三角形 (图三);六个圆内切正方形 (图四);四个圆内切正六边形;三个圆内切正八边形以及两个圆内切正十二边形。此外,由于各图形相互迭加,尚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诸多三角形、方形、矩形、菱形等。(图五一图八)
   另外,我们还可意外地发现,六合成规圆之中刚好可容下一枚大型布的钱体。所以根据表一可推断出,绝大多数大型布的通长不会超过合规后的圆的直径。(图九)
   除此之外,还可清楚看到,六合成规之圆中各类图形,所蕴含的数值与大型布形制上的
种种有机联系:六合之规圆内切正三角形中的内切圆直径,与大型布肩宽基本相等;合规圆圆心75°夹角所对应之弦为大型布的身长;六合之规的圆半径与大型布足宽相等… …(图十一图十二)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六台之规与其圆周上24个等距点构成的诸多图形,其中显示的许多数值均可反映在其它各类空首布的形制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型平肩空首布是所有布币中出现最早的。而在形制出现的先后顺序上,通过下面进一步论述,也同样有理由认为,其它各类布币均是由它衍化派生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一步认定:大型平肩布在形制上应为周王朝最初创制而成而
后又横向地为各诸侯国延衍铸用,自然也就形成后来的多种类型布币并行的局面。至此
可以说,我们先民所创制的这一最古老金属铸币的式样,它古朴质厚的形体,优雅的钱
身和深邃的内涵 (尚待以后进一步论述) ,无不充分表明了它是周代先民在积累了上古
至夏商两代近两千年的古代文明成果,并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进一步
繁荣的基础之上,对于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刻哲思后的独特创造。它不仅在我国货币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与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相辉映,
成为当时货币文化高度抽象的形象化的表征,并且在世界货币史上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
一个特殊的席位。
二、小型布
    小型布外形似乎与大型布相同,看来只是钱体大小有别,实则形制上二者有显著区
别:首先小布銎体正面无突起之小三角形,面背竖纹较之大布也多不规整,尤其正中竖
纹,多偏左或偏右,左右两条竖纹大多靠近周郭;另外,足档弧度也与大布有别,实测
后约为71 2°,大体为所对应圆的圆周长的五分之一,即五枚小型布可合(围)成一规。
(图十三、图十四)
根据《洛阳西工十五厂出土两罐空首布》。中的小型平肩“安臧”布的数据为(表二)
| 标本号 | 钱文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重量(克) | 件   数 | |||
| 通长 | 身长 | 肩宽 | 足宽 | 2好罐 | 1好罐 | |||
| 12—7 | 安藏 | 7.3 | 4.2 | 3.4 | 3.8 | 18.6—22.4 | 437 | 335 |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篇》(以下简称《大典》⑹)载:小型布一般通长6 .8—7 .3厘
·米,足宽3 .7—4. l厘米,重12~15克。据此得出,小型布通长平均值为7 .05厘米。已
赶型布六合成规后的圆直径为9. 9 ~ I0.28厘米,圆内切正方形边长测算为<6. 999厘米,
就是说大型布台六成规后的国内切正方形,大体刷好可容纳一枚小型布。(图十五)米,经
实测同时得知,小型布足裆弧与其肩的平行垂直距离恰是大型布六合成规中内切正方形边
长的二分之一(图十六)
已知大型布六合成规的圆的直径为9 .9厘米,经测,其圆内切正三角形边长为8.574厘米,高为7. 425厘米。现已测得小型布身长为4. l厘米,肩宽3 .6厘米,如果把一枚
小型布钱体放人上面的正三角形中,首先把布币两足尖落在底边上,然后把钱体中间竖
纹与三角形的高重台,就会发现布币两肩端点恰好对称地落在三角形的两腰上。(图十七)
另外,在小型布与大型布钱体迭交中.可清楚得知小布身宽为大布身宽的四分之三。(图十八)
三、小型斜纹布
    小型斜纹布与小型布外形上也基本相同,但仔细观察其二者面背纹饰与两足裆弧度
均有差别。
以上得知大型布六合成规,小型布五合成规,那么,小型斜纹布是否也可合而成规,
它和大型布以及小型布形制上是否也含有对应之关系?据《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篇》提
供的数据:小型斜纹布通长为6. 8~7 .3厘米,足宽3. 7—4.1厘米,重12一15克。另外
据洛阳西工十五厂出土的小型斜纹布的数据⑺见表三):
(表三)    洛阳西工十五厂出土小型斜纹布数据表
| 钱文 | 种类 | 长(厘米) | 宽(厘米) | 重量(克) | 件     数 | |||
| 通长 | 身长 | 肩宽 | 足宽 | 2好罐 | 1好罐 | |||
| 武 | 小型平肩 | 7.3 | 4.8 | 4 | 4.5 | 15.4—19.3 | 13 | 11 | 
| 邵文 | 小型平肩 | 7.0 | 4.1 | 3.5 | 3.7 | 16.2 —20.9 | 72 | 49 | 
| 东周 | 小型平肩 | 6.9 | 4 | 3.5 | 3.5 | 19.5—21.4 | 80 | 38 | 
| 安周 | 小型平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