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文物保护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学术活动
  • 学术论文
  • 科研课题
  • 专题讲座
浅谈袁林照壁维修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

吴在洹[1]
2005年10月《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
袁林是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墓地所在,始建于1916年,是一组中西合璧,古今并举的建筑群,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市博物馆所在地。袁林照壁位于袁林最南端的洹河之畔,是袁林的第一组建筑,据初步考证,为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砖雕照壁,其建筑风格和纹饰图案既传承明清古建官式做法的特点,又兼收西洋技艺,极具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80多年来,袁林照壁饱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却从未加以维修,致使照壁基础下沉,墙体裂缝,墙面砖脱落严重,绿琉璃瓦件多数散失,失去了昔日高大挺拔巍然肃穆的面貌。
2001年,在河南省文物局和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袁林照壁维修工程于6月12日正式开工,历时189 天,于2001年12月18日结束。
一、袁林照壁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袁林照壁为“青砖硬山式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形,通高7.79M,通长66.75M,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石须弥座,青砖上身、绿琉璃瓦顶。
下碱部分为青白石须弥基座,长66.75M,高1.77M,由圭角、上下枋、上下枭、束腰组成,在束腰部位分别有浮雕缠枝莲图案10处。
上身一字部分正面长43.7M,高4.92M,由线枋、柱子、撞头、方砖壁心、冰盘檐组成;所有撞头处用丝缝作法砌大开条砖,檐头用干摆砌法砌450㎜×450㎜方砖,柱子及枋子分别用方砖及开条砖砍制,方砖壁心为“膏药幌子”式,用450㎜×450㎜方砖干摆砌挂,中心“勋章”纹饰用490㎜×490㎜方砖雕制,两侧“五蝠拱寿”纹饰用450mm×450mm方砖雕制。背立面长45.18M,软心长42.8M,高4.07M,软心用淌白砌法砌开条砖。八字部分正立面长8.57M,高4.19M,壁心各有砖雕“勋章”图案一枚,背立面长10.74M,软心长8.57M,高3.34M,构造砌法与一字部分基本相同。
绿琉璃瓦墙帽含正脊及吻兽高1.1M,一字墙正脊长43.7M,八字墙正脊长8.57M,两墙相交处由于瓦样复杂,部分顶面用抹灰代替琉璃瓦件,各垂脊上有一垂兽、一跑兽和一仙人。
二、袁林照壁的损毁情况
(1)    基础
照壁地基岩土经勘探调查共分八层,其中第三层细沙层为墙体的主要持力层,但该层厚度分布不均匀,且墙东部4M以下有一深沟,造成墙体内应力分布不均,使两端产生沉降。
(2)    须弥座
青白石须弥座正立面距西拐角15.7M处,受地基沉降影响,有裂缝,部分石料缺角少棱,背立面基本完好,只是由于当初在此上搭建房屋、手工作坊等,留下一些深色渍痕。
(3)    上身
上身部分自须弥座裂缝处自下而上至冰盘檐有一垂直裂缝,上下贯通,上宽约60mm,下宽约7mm,呈“V”字形,该裂缝向东15M范围内有较多的细小垂直裂缝,向西则较少,均为地基沉降造成。
一字墙正面中部和东部方砖壁心脱落大部,约占方砖面积五分之四,西部方砖脱落较少,但遍布弹痕,弹孔小的直径约30mm,大的直径约400mm。纹饰雕砖仅存西部一幅“五蝠拱寿”图案,东部相同图案不存,中部勋章图案尚有顶端两块。墙体上边檐头及大枋也有不同程度损毁。东八字墙方砖壁心基本无存,西八字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并有勋章砖雕图案;在两八字墙和一字墙东侧柱头各保留砖雕花瓶耳子一个。上身背面保存基本完好,只是软心红颜色脱落殆尽。
(4)    墙顶
绿琉璃瓦顶仅存部分板瓦、筒瓦,且风化严重,勾头、滴水、扣脊筒瓦等几乎无存;一字墙正通脊损失较轻,但有一1.5M宽豁口,两八字墙瓦件损失在五分之四以上,垂脊尚有泥胎,六个正吻仅存一字墙东侧一个且通身裂痕,已不可使用,垂兽、跑兽及仙人等全部散失。
三、袁林照壁的维修
1、              地基加固和裂缝处理:
照壁裂缝在一字墙中间略偏右的区段,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中间地基相对较硬而两侧基础较软,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因此,必须首选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施工中,为使地基停止沉降并回拢裂缝,采取了现代科技手段“压力灌(注)浆”和“应力释放”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采用“应力释放”法,将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中沉降量较小的部分基土适量掏出,以增加该部分地基的沉降量。然后采用“压力灌(注)浆”法,将1:1的水泥浆加3%的水玻璃溶液压入照壁地层空隙后,经过一定时间,使浆液与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岩石胶结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密、强度大、防水防渗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好的“结石体”,从而起到加固地基的目的。最后,在两端沉降严重的部位采用注浆抬升法,高压注入0.6:1的水和石灰,并掺加3%水玻璃,0.02%铝粉和0.6%减水剂制成的抬升浆液,使沉降部分得到抬升和加固,从而使建筑物整体沉降趋于均匀稳定,基础基本达到同一平面,使裂缝趋于闭合。
2001年7月23日,经过29天的沉降后,沉降处与基准线相比下降120mm,裂缝上端回拢至30mm时,人工沉降进入了缓慢阶段,为确保安全,停止了沉降工作,进入观察阶段,25日,经专家现场考查论证,认为照壁沉降已基本达到极限,沉降量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应立即停工。26日,开始逐层夯实回填沉降池。然而,在回填的过程中突遇暴雨,因照壁地势较底,四面积水全部涌向照壁,沉降池爆满,多次发生塌方,照壁砖基暴露,处于危险之中。施工单位立刻采取了紧急措施,一方面在周围围堰抽水,向竖孔内灌注水泥,一方面迅速回填沉降池,加固夯实基础,经过数小时的奋战,于当夜11时许回填完毕,从而确保了照壁安全。
事后,经过仪器测量,照壁在人为作用和雨水浸泡下,共下沉70mm,裂缝回拢40mm,因祸得福,均超过了设计目标。
2、上身修复
一字墙东侧所缺“五蝠拱寿”和东八字墙所缺“勋章”图案分别从一字墙西侧和西八字墙所存二图案翻模复制。墙角“嘉禾”和柱子上花瓶耳子图案也从现存图案中翻模复制,素面砖重新按原大小和制作工艺烧制,烧制时为纯细淤土加水澄滤并筛选两次,烧成后达到了质地细实,边直面平,颜色均匀,不开不裂,且图案部分与原砖一致。
(1)、新砌方砖壁心施工
袁林照壁方砖壁心原砌法与传统砌法略有不同,是以细铁丝一端吊住方砖上角,另一端砌入背面墙缝之中。本次维修中,为保持原来的操作工艺,仍遵循了这一方法并有所改进,将原来较细的铁丝改为18#丝,以铁钉同时吊住了方砖的上下两角,然后用白灰浆分层灌实,这样即保证了方砖的稳定、牢固,又降低了施工难度。之后,根据古建传统操作工艺,用磨石和角磨机对方砖交接处进行了打磨整理。
(2)、原存方砖墙面的修复
袁林照壁经过战争劫难,幸存方砖墙面也是满目疮痍,遍布大小弹痕,本次维修时,对较小的弹洞,用砖药加麻刀进行了填补,对较大的,先对弹洞四边进行修理,然后按尺寸大小砍制方砖,用灰浆及环氧树脂胶粘贴,再用砖药修补缝隙,达到了原貌效果。
(3)、纹饰砖雕修复
西八字墙所存“勋章”砖雕图案,仅有少数弹痕,按修复方砖的办法进行了修补。
一字墙西侧“五蝠拱寿”砖雕图案损坏较重,不仅有一些弹洞,而且还有缺块现象,对较小的部分仍采取砖药加麻刀修补的方法,个别地方以砖灰加环氧树脂、水泥灰等进行修补;较重的部分先将底面打平,用青砖按原图形重新雕刻,再以环氧树脂粘贴。
一字墙中心勋章为西八字墙图案的1.2倍,无法翻模复制,因此,按比例放大图样后重新雕刻制作了中心图案,镶贴后达到了与原貌吻合的要求。
(4)、八字墙墙角的修复
西侧八字墙外墙角呈300夹角,但由于遭受破坏严重,自上而下已不成直线,砖块缺损多数,维修时,先用大开条砖砍制,打磨成原砖厚度的砖块,再按缺口上每块角的角度、尺寸进行切割,然后用环氧树脂胶粘贴上去,最后用砖药修补接缝。
(6)博缝砖的修复
照壁两山面也按墙面工艺进行了修复,其中有三块博缝头已无法使用,也按原纹饰图案重新雕制后,以原砌法安装。
3、瓦顶修复
绿琉璃瓦顶主要构件包括筒瓦、板瓦、勾头、滴水、正脊、当沟等拆卸后,经实际测量核实,发现其规格不太一致。为保持维修后的视觉效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均按八样瓦件定制,仅两八字墙瓦顶正通脊瓦按原有规格复制。其中八字墙瓦顶以新琉璃瓦件为主,一字墙瓦顶正脊保留原脊瓦,所缺部分以八字墙瓦顶原脊瓦补充,使之保留原正脊风貌,其余瓦面为新琉璃瓦构件。
(1)、瓦面
首先拆除了原残存瓦件和部分泥背,之后重新苫背并按八样瓦件分中号垄,摆砌板瓦、筒瓦、再以麻刀灰将筒瓦接头及筒板瓦交接处抹平。
(2)       、正脊
首先按正通脊宽度摆正脊当沟,摆砌压当条等,之后安放正吻,摆砌正通脊和扣脊筒瓦,最后勾缝。
(3)、垂脊
在铃铛排山脊上先沿博缝赶排瓦口,砌滴水底瓦,并在滴水上再压一块板瓦,再砌勾头瓦,安装螳螂勾头、砌放当沟、平口条等,之后安放撺头及垂兽、跑兽、仙人。
(4)一字墙瓦顶正通脊瓦修补
一字墙正通脊由于为保持原貌采用了原来脊瓦,因所存留脊瓦数量不够,使用了部分釉面较好的残瓦,经加工处理后,用环氧树脂胶粘合成正通脊规格使用,在接触面不好的地方以1:1水泥砂浆填实粘接。
4、排水系统维修
整个墙身维修完毕后,在照壁四周重砌散水,并环绕照壁一周做下水管道排水。散水施工首先是清理照壁四周废土垃圾,挖至须弥基座下500mm处,进行原土打夯,其次,在照壁四周2M范围内以3:7灰土分层夯填300mm;第三,在照壁四周1.6M范围内浇灌C20混凝土100mm,坡度为2%;外边沿做成卷沿代替“牙子砖”;第四,用1:3水泥砂浆铺墁开条砖散水,并用1:3水泥砂浆灌缝。之后,在距照壁周围3米处铺设环形排水管道。
四、古建维修原则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袁林照壁的维修中,充分遵循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施工细节中,多次走访和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古建所、安阳市古建所以及郑州工学院、洛阳工学院和北京市尚古轩文物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多次修补和完善施工方案,从而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的。
1、保存了原有的建筑形制和结构
袁林照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当时的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维修后,其建筑形制和结构没有任何改变,完全保留了原来的艺术风格和面貌。
2、保存了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
在施工中,凡是能不拆除的构件都尽量不拆除,凡是能使用的也都尽量重新使用,如上身壁心尚存的方砖和纹饰砖,都保留了原貌,一字墙瓦顶的脊瓦,也基本上使用了原存瓦件。在工艺上,墙面和瓦顶的砌法,都遵循了古代传统建筑作法,新方砖和新琉璃瓦的烧制,也是按照传统构件的制作原则要求进行的。
3、新材料和新技术在照壁维修中的实践
为确保照壁在维修以后能更多更好地保存原建筑形制、原结构、原材料,更有利于原工艺技术的操作,还采用了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和现代技术。一是在墙面砖和琉璃瓦的修补粘贴中,大量使用了环氧树脂和一些水泥,保证了粘接的牢固性;二是在地基加固中,采用了现代工程技术“应力释放”和“压力灌浆”法,使用了水玻璃、铝粉等材料,即加固了地基又回拢了裂缝,这是过去古建筑维修中没有应用过的;三是应用了一些现代建筑工具,如在地基加固中使用了测量仪器,在墙面砖的打磨中,使用了角磨机等工具,不仅提高了施工速度,也提高了工程质量。
袁林照壁的维修工程,是整个袁林建筑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照壁维修过程中,既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和传统施工方法,又大胆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是对这一中国近代古建筑――“袁林”修复的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照壁裂缝处理方面,采用了科学的中间应力释放和两端注浆抬升方法,使裂缝基本趋于闭合;在保持照壁原时代风貌特色方面,对凡能保留的旧材料尽量不拆除,新材料的制作,也坚决遵照传统构件的制作原则要求进行。这次维修,为今后袁林建筑群其它诸项建筑的维修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1]作者简介:吴在洹,男,安阳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大专文化,助理馆员,曾多次参与袁林古建筑群维修建设,对袁林古建有一定研究。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