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展厅:二楼二号厅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阳市文物管理局
承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阳博物馆
序言
1908年,罗振玉确认甲骨文的出土地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此后10年间在殷墟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了中断13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并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殷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安阳市文物工作队(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殷墟保护区外缘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89年12月,河南省政府划定了殷墟保护区范围。1995年,安阳市殷墟管理处成立,专职负责殷墟保护和日常管理。1995年,安阳市政府颁布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3月,安阳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9月,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自2001年10月10日起施行。2003年6月,河南省政府核准《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并予以颁布施行。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项世界遗产。
殷墟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第二个王朝——商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90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对殷墟遗址的时空分布、考古学文化面貌、都城功能与区划等逐渐明晰,使甲骨文记载的大邑商重现天日。殷墟的保护与利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次展览以近十年来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出土文物、图片、图表等,向公众进一步展示殷墟遗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与社会价值。




后记
肇始于1928年的殷墟发掘,历经几代考古学者90年来的努力,发掘与研究成果卓著,为夏商周三代和华夏文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以洹北商城、族邑聚落遗址、路网水系、手工业遗存等为代表的发掘与研究成果,标志着殷墟的发掘与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等方面,以2006年列入世界遗产和2010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标志,安阳市采取了多项措施,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遗址的重要性、原真性、多样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90年来的实践表明,殷墟遗址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地位。殷墟发掘与研究、保护与利用须站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定位上,坚持保护与利用并行的理念,明晰现存问 题的根本原因,充分吸收学术研究的成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政和法制措施,加强遗址的有效保护,提升现有展示方式,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推进殷墟的保护、展示、研究、传播、共享与利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殷墟之一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
此次展览以近年来殷墟考古发掘、保护与利用新成果为基础,希望籍此向广大观众介绍大邑商——这个商代晚期都城的概况。展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论述与意见。因时间和学力不逮,会有一些疏漏,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