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说非遗——馆藏泥塑精品展
主办单位:安阳民俗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1月
展览地点:第四展厅(五殿)
展览内容: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艺术形式,自新石器时代诞生起,便没有间断过。传统泥塑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与民俗生活密切关联。作为老百姓最亲密的伙伴,泥土的可塑性、粘性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手段。本次展览陈列了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产地的泥塑作品,从不同角度向民众展示民间艺人如何用泥土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次展览按照泥塑在当地形成的时间顺序,共分为三个部分:来自远古的图腾——淮阳泥塑、略貌取神的咕咕哨——浚县泥塑、神秘祥瑞的虎——凤翔泥塑。
第一部分 来自远古的图腾——淮阳泥塑
淮阳泥塑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 而“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
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传说当年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时,用剩下的泥捏成了小鸡、小狗洒向人间。而泥泥狗就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泥泥狗还有一种传说也是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有很多迹象表明,伏羲很可能把“狗”作为本氏族的原始图腾来崇拜过、信仰过。早先人们曾经把狗看作是上天派下来拯救生灵的保护神,把伏羲也看成是半人半犬的神。伏羲的“伏”字就是“人”与“犬”合成的,所以淮阳人为了表达对这些泥制品的喜爱,就叫他们泥泥狗,用泥泥狗来表达对人祖的尊敬。
反映母系社会的“母子猴”,后又称为“背背猴”,寓意辈辈封侯。
半人半猿的“人祖猴”,表现从猿到人的演变。
表现古人从“族内婚”走向“族外婚”的经典造型“猫拉猴”“狗拉猴”。
“独角兽”和一些夸大的男性生殖器的造型,表明已经由单性崇拜发展到双性崇拜,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造型怪异的“双头狗”、“三头狗”。
绘有生殖纹饰的生肖造型
第二部分 略貌取神的咕咕哨——浚县泥塑
浚县泥咕咕主要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每件作品都表现出“略貌取神”的特点,不论禽鸟、动物、人物还是民俗风情,都具有灵性。由于艺人们制作时多为即兴创作,所以他们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重新组合构造,不囿于现实实物的品格,在捏制、着色上都突出表现传神之美。
浚县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花无正色,鸟无正名,取个意思就行”,比如禽鸟类的作品都被夸大肚子,头和尾部缩的很小,但是外形圆润饱满;艺人为了突出战马的雄壮,把马颈部夸张的非常高大,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马头高昂,四肢却特别短,显得整体而稳重。这些泥塑作品经过艺人处理后,无比传神和可爱。
浚县泥咕咕作品几乎把所见、所想、所寄托的各类物象均纳入泥塑中,创造出一种侵染野性、赋予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
肚子圆润,头尾缩小但外形饱满的禽鸟类造型。
尾部有孔的咕咕哨
神态拟人化的泥猴
造型夸张的战马和骑马人
浚县泥塑发展到后期出现头部可以晃动的摇头狮、狮子滚绣球
第三部分 神秘祥瑞的虎——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凤翔泥塑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功用是代替人殉的殉葬品。
提到凤翔泥塑,最具特点的就是老虎的造型,主要有挂虎或坐虎两种。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虎的模样,却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这所有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形有着很大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集中体现了西北民族的艺术面貌,同时多有古拙深远的含义,有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 凤翔泥塑不受外界文化的浸染,完整纯粹地保留了本土的文化特色,故深受中国国内外人士特别是文化界人士的喜爱,是中国具有西北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品。
悬挂于后门,用于辟邪的挂虎。
寓意孩子长命富贵的坐虎。
生肖造型身上大都有象征富贵的牡丹纹饰。
传统泥塑既是一门生活艺术,也是一门超越现实的审美艺术,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的根和灵魂就在生活深处。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泥塑的色彩和造型就是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就是生活本身,它的形态特征、精神内涵都是民俗生活的生动体现, 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振兴,民间泥塑艺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