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

发布时间:2019-08-01   浏览:

主办单位:安阳民俗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9年8月——2021年6月

展览地点:第六展厅(东厢房)

展览内容: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各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相亲结婚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独具风格的文化特征。俗话说:一部中原河南史,半部华夏中国史。而安阳的婚俗文化更是我们祖先数千年来创造的众多宝贵文化财富中的一块美玉,堪称安阳民俗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阳人民的民间婚庆风俗不仅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热热闹闹的婚典仪式更是不断滋润着老百姓的平常岁月。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婚礼习俗已经逐渐淡出,但有些习俗至今仍盛行不衰,安阳婚俗独具魅力,值得品味。

       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婚礼概述、中国传统婚礼的程序——六礼、新式婚礼。通过展览,让大家对中国婚礼习俗演变的脉络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感受中国婚礼所传递的吉祥、祝福、孝亲等文化内涵,在其传递出的传统文化滋养下,以物见俗、以礼化人,不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传承者、见证者。

前 言

       作为缔结婚姻的重要形式——婚礼,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是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婚姻生活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生活状态的婚姻俗制,古代典籍不乏论述。古人认为,“昏(通婚)礼者,礼之本也”,因此,把男女婚配、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


第一部分  婚礼概述

       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而婚礼是婚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与婚姻习俗的产生、延续和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举行了祭祀、跪拜等一系列礼仪之后,取得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婚姻关系才会神圣化、合法化、公开化。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会使男女双方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社会约束力,使得婚姻关系较为稳定,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婚姻状态下的契约精神。

       在我国传统思想观念里,婚姻的缔结和解除是关系着家族荣辱的大事。《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朝代都会对婚姻行为做出一些规定和补充,婚礼习俗也随之不断演变。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2)


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婚礼的程序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始于先秦的婚俗“六礼”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里缔结婚姻关系的六个重要步骤,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有 “六礼”具备,则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3)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4)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5)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6)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7)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8)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9)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0)


第三部分 新式婚礼

       20世纪以来,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婚姻自主的行列,也直接促进了近现代婚姻制度、婚姻观念的变化。婚姻礼仪作为婚姻观的外化形式,见证了西风东渐、中西合璧和返璞归真等婚姻礼仪的时代变迁。

       民国时期的文明婚礼:20世纪初,经历了推翻帝制、五四运动、新生活运动等社会变革,中国传统婚俗呈现出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是文明婚礼的举办。

       新中国成立后,革除了陈规陋习,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婚俗保留了下来,反之,婚俗中的一些陋习逐渐被淘汰。

结婚礼仪形式丰富多样,但有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不尽相同,那就是在婚礼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婚礼交通工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车,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九十年代的小轿车,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婚车更讲究排场。一般婚车数量多为6至12辆不等,头车要最好,以白色(取“白头偕老”之意)、黑色、红色居多。

       彩礼,是时代变迁的物质晴雨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结婚彩礼也是变化万千。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彩礼讲究四大件——“三转一响”,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三转一响”……在当时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买起来还是不容易的,特别自行车、缝纫机这“两转”。

       到了90年代,彩礼又多了“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进入21世纪后,家用电器、新房、新车汽车也逐渐成了结婚彩礼的必备科目。不同地域,提亲时讲究不同,但都是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体现在婚姻习俗上的见证。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1)

 

       结婚证的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一张小小的结婚证书也不断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50年代的结婚证书沿袭旧式,60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口号,70年代的结婚证会有“最高指示”的时代特色,80年代的结婚证风格趋于简化,1994年以后的结婚证由民政部统一印制,逐渐规范。2004年改版后的结婚证统一为枣红色,更加体现文化特色。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2)


       最后是洞房的展示区,这里更加生动形象的还原了旧时婚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的场景。不由让人联想到唐代朱庆馀的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3)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4)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5)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6)


《囍满堂-安阳地区近现代婚俗文物展》(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