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

主办单位:安阳民俗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8年2月——2020年11月

展览地点:第五展厅(西厢房)

展览内容:

       民国时期,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为了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深入挖掘民间手工艺精品,特举办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服饰文化、服饰手工工艺、服饰艺术,以民国时期的服饰手工工艺为展示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的服饰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第一单元  服饰文化

       汉服,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它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服饰”。发端于上古炎黄时期的民族服装在汉朝形成,魏晋隋唐继续发展,到宋明时期仍然保留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从满清入关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汉服被打压、抛弃、忽视。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但仍以马褂长袍为主。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1)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2)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3)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4)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5)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6)


        民国时期的妇女颈间喜挂项链,有的项坠被制作成鸡心形小匣,内贮玉照。耳际则悬挂着耳环、耳坠,由于在当时不尚穿耳,耳环多采用活动夹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以套手锢或戴手表为尚。胸前则佩有别针。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7)


第二单元  服饰手工工艺

       纺车: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踏板织机: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8)

第三单元  服饰艺术

       盘扣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组成之一,盘扣的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经历了几千年文化与历史的洗礼,它的意义与范围早已超出了服装实用的层次,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达到极高境界的典型体现。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9)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10)


《锦“裳”添花——民国服饰印象展》(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