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物语话七夕
七夕节,有人称其为“中国情人节”。在渐行渐远的农业文明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这个故事是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在口头和典籍间代代流传。“我奶奶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这种口述的方式我们曾经很熟悉。后一种方式就是这个故事足以引起某个文人的重视,将其录入一本书,或者写入一篇作品中。如今,它被现代人赋予了更多内涵。一到这个时候,商家推出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年轻人,消费成为节日主调。然而追溯源流,七夕节意蕴深厚内敛,民间庆祝形式多样,绝非只有爱情可以言说。
一、七夕来源农业文明
溯牛郎织女故事的源流,我们可以到远古农业文明产生的初期看看。
秋风初起,白日暑热未消,入夜却能得到一丝清凉。那时的夜晚,星空灿烂,银河淼淼。《尚书·尧典》有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漫漫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轮回,也标志着节令的转换和农时的到来。远古农耕社会文明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观测天象以预测时令。
这时候,银河两岸比较明亮的星星成为他们要寻找的目标。织女星和牵牛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织女牵牛,顾名思义,纺织业和畜牧业祭祀收获的时候到了。七月,是如此美好。田野里稻子正待收割,瓜果成熟欲落,女子们开始抽丝剥茧拿起纺锤在织机上飞舞。春天繁育蓄养的家畜也已经长成,男人们在张罗着将最好的牺牲献给神祇。
这样甜美馨悦的日子怎能没有节日庆祝,七夕,应时而生,应运而生。
在《诗经·小雅·大东》里,“织女”、“牵牛”只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先民为何要把银河两岸的两颗大星分别命名为“牵牛”、“织女”呢?茅盾在《楚辞与中国神话》中说:“原始人民……以自己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等,作为骨架,而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就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和传说。远古时代,日月星辰的运行引发先民的想象,他们把原始的农耕信仰投射在星象上,根据人间的生活来命名和识别星宿,赋予星宿神格和人格。
【时间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数字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二、七夕节日世俗化的发展
万物有灵,人类社会和外在自然界能够产生任意的相似性的联想。人间的喜怒哀乐被寄托于天上的星宿,昭示季节转换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便成为一对配偶神。
随着农业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天上的星辰神性衰减,人成为故事的主角。牛郎织女由星辰神话变成爱情传说,经历了千年嬗变。然而,这个故事的内核——离别,却从未改变。因为天上双星相隔星汉的事实,引发人们对大地之上有情男女的分别生发出无限惆怅。《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织女星,终日愁苦思念清浅的银河对岸的牵牛星,以致织布不成,泪流潸然。
汉代以后,儒生们将社会秩序情感都归属在了伦常范畴,织女牵牛神话的官方版本就是夫妇之情、夫妻之爱,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范围内,在不影响耕织的情况下才予以肯定。士大夫们更是附会,认定双星分离的原因是织女贪恋夫妻欢爱而“遂废织经”,于是被罚在天河两旁,只有一年见一次面。七夕诗中最有名的当属《故事十九首》中的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情人不能相守,其中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道得出。在诗的国度里,这种带着甜蜜而又痛苦的情感,是诗人们歌咏的最佳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七夕主题的诗词达近400首。有杜甫的《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的秦观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是道出了男女相思离别的人间苦乐。明清以降,这种七夕相思主题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爱人的分别还是亲人、朋友的分离,在这些七夕主题作品中都化作怅惘的诗句表达着一颗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七夕诗词是一种叙事方式,民间欢庆又是另一种表达。抛开作为农耕文明的时序节令指示功能不说,魏晋以后,七夕节的女性色彩开始鲜明起来。从民俗角度看,织女星所具有的神性,皆是人间女子愿望的体现——乞巧、乞富、乞子、乞寿、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古老华夏文明在母系氏族社会渐渐消失后,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确立至今。好在七夕节为女性保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当然,在全世界的民间故事中,“仙女下嫁穷汉”的主题几乎随处可见。这是底层男子慰藉心灵的幻想。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郎彻底从天上的牵牛星的神坛下降,成为人世间一个孤苦无依,与老牛为伴的少年。此时此刻,形而上是夫妻美满爱情永恒,形而下的是人间的男欢女爱柔情蜜意。七夕节的第三重意象人间男女情爱,是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七夕习俗源远流长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夜,凡间女子要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2.喜蛛应巧
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穿针乞巧”之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得水混合在一起。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原来面盆的水,表面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4.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具,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5.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女子的事儿。他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上祭品、插有鲜花的瓶子和小香炉。
参加仪式的女子,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主办的家,在桌前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在桌前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6.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也就是说,中华传统节日主要是依据天地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节气而来的,是一种生态节律的规范。春节跟立春的关系,端午跟夏至的关系,中秋跟秋分的关系等等,都是十分明确而有用的认知。因此古人认为:“故天有时,人以为正。”“不知四时,失国之基。”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的变化,然后把时间内容,包括作物、动物和人体的生活节律推广给全体国民,这就是人文的调节规范,一种典型的生态文明精神。
自然时间和人文时间的合一,节日就是这样形成的,形成之后被世世代代时有创新地加以遵循恪守,造就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家园,其文化内涵和实践外延,最终表现为大美生活的体验:幸福感、欢乐感、升华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文明价值的强大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