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20世纪80-90年代婚嫁民俗(综述)

发布时间:2014-08-05   浏览:
   旧时安阳,民间的婚嫁、丧葬的礼仪繁琐复杂。新中国成立后,旧式礼俗大为简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80至90年代,婚丧礼仪有了较大的变化。“十里改规矩”,安阳各处的礼俗略有差异,兹仅就城区及临近县婚丧礼仪作一大概记述。个别有迷信色彩的礼仪也叙述之后,切望移风易俗并加以借鉴。
   安阳城乡现在的婚嫁礼仪多为传统的婚礼与新式的(借鉴西方)婚嫁礼仪相结合的形式,虽然随时间变化和时代进步,礼仪习俗有所更新和求新,但和旧时一样,安阳的婚娶礼仪大多基本沿用了旧时"六礼"的礼仪形式和模式.讲究“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的习俗。以下分别述之,新形式与老模式结合,过程难免交叉重复,有些也并非如下细腻,分类表述可能也不太准确,录此仅供参考.
   提亲:多由亲朋好友为双方介绍,专职的媒人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婚姻介绍所等。但在乡村民间,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便是自由结合的恋人,在订婚前,多数家长也要请人做双方的媒人或证婚人。
   相亲:经人说合之后,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民间叫做“小见面”。
  定亲:相亲后,如果双方都满意,就要定亲,民间称为“大见面”。此后,男女双方家人(亲家)见面,共同协商请期(迎亲日期)。定亲前后,女方家庭还向男方要彩礼钱,男方须"纳彩"(旧时说法), 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里送上礼物,也叫“过礼”。表示求亲的意思。在某些乡村,20世纪80年代,男方一般要出彩礼几千元。90年代后上升到一万元左右,近几年又有上升趋势,使男方家庭不堪重负。
  拍婚纱照:女方穿婚纱拍照是借鉴西方的形式,现在,城镇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定亲后还要拍摄婚纱照,拍一套照片达上千元。
以上提亲、相亲和定亲的过程,多见于农村,城镇居民则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过程较为简单,索要彩礼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办结婚证:双方决定结婚后,男女一同到结婚登记部门办理结婚手续。在领取结婚证前先到医院进行体检。在农村,看重的是结婚典礼仪式,而把办理结婚证书看作只是一种法律形式,城市青年则将办理结婚证看得比较重要。
请期:也叫通信、娶帖。男方准备办理婚事,女方准备嫁妆。就绪后男方选择吉日,向女方下也红帖,谓之娶嫁帖。安阳民间嫁娶双方在选择请期(迎亲日期)上特别讲究,男女占卜择定合婚吉日良辰后,乡间农家一般喜欢选择在腊月二十之后的双日期,但也有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双岁则选单日期,单岁则选双日期。因为腊月处在农闲时期,办婚事与过年连在一起可以节省。安阳民间历来就有年前办喜事的风俗。现在则不同了,城镇居民在选择“请期”上喜欢在节假日。
   送“破食盒”:迎亲的先一天,男方要派专人给女方家送去“破食盒”。其中包括:1把香,2蔟粉条(用红纸包扎)、2支山药、一刀切的肉、40个面制圆杠子、半瓶白酒。酒瓶不得打碎瓶口,否则会认为敲碎了婆母的嘴。此俗在远郊农村还时兴。这是旧时民间遗传下来的习俗,带有奇妙的象征意义和浓厚的迷信色彩.
迎亲:也称亲迎、迎娶、结婚典礼等。
  女方家庭在迎亲前一天把嫁妆(陪嫁)送到男方家中,由男方备“喜封”(用红纸包现金,金额多为双数)谓之送“包袱钱”。
  迎娶前数日,男方給女方送“食盒”或以现金代之,谓之“送破食盒”。
  迎娶前数日,男女双方各向亲朋好友发出请帖,大家则分别馈赠现金或礼物,民间谓之“添箱”,多数则在婚礼当日携礼前往。
迎亲之日的上午,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旧时乘轿,后来则是以马车、自行车代之,现在大多是坐小轿车,称为“彩车”,彩车数量一般为双数(近年,彩车数量、档次逐渐增多、提高,以示隆重)。
  女方家招待新郎的午饭,一般还用“八、八”席或“八碗十二盘”席招待,其后要“上锈饭”、“上护心镜”。最后还要吃辣面。上菜上物都要送“喜封”以表谢意。
  新娘上轿前,须开容(俗谓之“开脸”,即用丝线绞去面额上的绒发)梳髻,拜辞双亲。来往路上还要放鞭炮,迎亲队伍返回时,不走原路,俗谓之“不走回头路”。
  旧时,回到男家后,要“撒盖头”、跨骑鞍、摸盛子、抱宝瓶,步入喜堂。堂内拜天地等仪式后导入洞房。
  现在,一般只是举行简单的典礼仪式,其仪式大致为:新郎新娘交换礼物;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新郎新娘向父母鞠躬;新郎新娘向证婚人鞠躬表示感谢;夫妻对拜;鸣炮奏乐;撒彩纸;新郎新娘入洞房等。现在婚礼仪式简化了许多,只需奏乐、鞠躬、鸣炮就跑入洞房。但城市婚礼有的则越来越趋于豪华且复杂化。婚礼仪式结束后,男方盛情招待女方送客。
  待客:迎亲的当天,男女双方都要设宴待客,女方家的婚宴一般比男方家的规模小些。城镇的婚宴多设在饭店、宾馆。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随礼“份子钱”也由几十元逐渐上升至百元或更多。
  催妆衣:乡村闺女出嫁,新娘一般穿的是红上衣,这件红上衣大家都叫它“催妆衣”,也有的叫“披妆衣”。但在如今城镇,结婚新郎西服革履,特别是新娘艳妆配穿婚纱则成为主流。
  燎花轿:在安阳乡村,“燎花轿”习俗,现在只在个别地方时兴,已很少见。
  闹新房:安阳民间有句俗话:“新媳妇进门,三天不论大小”。意思是谁都可以闹着玩。
闹新房时,趣事越多越显喜庆气氛。旧时多以耍笑新娘为趣,现在多做各种游戏,闹新房一般会持续到深夜。接下来嫂子给新娘扫床铺了。一图吉利,二图喜气。扫床铺过后,便由夫家小妹二人给新娘嫂子送尿盆了,小妹二人抬着尿盆,实是拖着尿盆不能离地的,现在一般小妹是揣来的,不向旧时那样讲究了。这种过程以表示姑嫂和睦,新娘子也会送给小妹喜封(包钱)以表示谢意。
这之后洞房花烛之夜,习俗对旧时的礼仪有所借鉴,也有所改变.民间(内黄\滑县)还要夫妻对拜,喝交心酒,谓之夫妇"行合卺礼”。有的地方新婚夫妻还须喝“子孙汤”,谓之“圆房”。洞房设“星宿灯”,彻夜通明不熄。这之后闹新房才算基本结束,亲朋厚友会知趣离去。新婚夫妇就寝,这时新人也会发现:双枕内装有竹筷1双,被褥内装人参果(花生)、红枣,(以示早生快生贵子)。
  听房:这是入洞房后同辈人搞得一场恶作剧。同辈兄弟借着月光,在窗户下守几个时辰,静听新婚夫妇夜间说话与响动,此后便妄加猜测并大作喧染进行宣传,成为人们饭后嘻戏的趣闻。有的地方不仅要耍新娘闹新房,还要耍公婆。人们会在这日将准备好的朱红或锅底黑灰,往公婆脸上摸去……公婆会被多人架起“筛糠”,而且在地,公婆又踢又叫,大家哄堂大笑,以图喜气。
   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娘回娘家,新郎备礼相伴,女家设喜宴招待。妇家要耍戏新郎。一般当天返回,有的地方当夜则走娘家宿息,次日女方家将新婚夫妇送回男方,谓之“送三”。民间还有互相“偷富”习俗,即婚娶当日,男傧相偷女家,女方送客偷男方一样东西(如酒杯、壶盖、汤勺等)。在新妇回门时,再互相交换,上举民间称作“偷富”,取意双方缔姻,共同致富。女方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回门时扣留男方的物品,男方用“喜封”交换,当晚新婚夫妇仍回婆家。
   拜亲:拜亲俗称“认亲”。婚后第二天,新娘依次拜见伯叔姑舅姨。长辈则分别赠送现金若干,称为“拜面礼”,并以糖果款待新妇。再数日,男家邀女近亲属(伯、叔、姑、姨、舅)行认亲礼,欢宴聚餐,密切姻缘亲情。
  “住三”:即新婚三日(也有九日的)回娘家探望双亲,以慰父母,娘家人给新女婿“拜面礼”。于当日仍返婆家。也有夫妻同往娘家的。部分乡村(今安阳县)还要在蜜月期满后再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
   叫七、送八、住九天 结婚第七天,有的地方娘家则派人将新婚夫妇接回,第八天送回男方,谓之“叫七送八”。有的则在第九天将新娘接回,谓之“住九天”。
   住十六:有的地方则是,结婚后的第一年正月初六,娘家接走闺女,正月十二再把女婿接走,一直住到正月十六。此间,本族近亲分别将新人请到家里款待,谓之“住十六”。
   住对月:安阳县俗,新婚夫妇回门后,还要“住三”、“住九”,一般当日返回男家,也有同住男家的,一个月期满后,新婚夫妇再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