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文物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浅谈袁林建筑的情态特征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145842

赵宝玉[1]
2005年《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
袁林是袁世凯的墓地所在。袁林建筑 “仿明陵而略小 ”,其格局按照明清皇陵,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本,西洋建筑风貌为用,从而成为我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状态,同时也是袁世凯本人短命皇帝的真实写照。
袁林建筑的表情语义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表述着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袁林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物质现实和精神形态,同时也以独特的情态语义,表现了它具有的较高文化价值。这里就袁林建筑特征和它独特的情态语义所表现的文化价值,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袁林是德国工程师设计,仿美国总统格兰德频河庐墓形式,其构筑特征,以景仁堂为界前后分两大部分,堂后是袁世凯的葬身之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特征。墓台前面耸立着三座大铁门,一大两小,呈山字笔架形,门以浑铁铸成,穿固在西洋柱廊式的青白石柱之间,中间双扇大铁门上镶装着有徽章图形的八角墓徽,由于两侧小铁门的烘托,三座门高低起伏,显得刚健挺拔、雍容庄重。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墓台、拜台、宝顶)拥起。为了便利人们观览,有关单位曾在墓前修筑磴道,并刻有横幅,名日“三台风景”、清明时节,登庐顶,张目远眺,40里开外,界分冀、豫的漳河之水尽收眼帘,风景十分优美。登高望远是一种世俗活动,这种活动也必然在建筑上积淀起来,物质形态本无情,可是正由于人们在这种物质环境中生活,为它涂上了感情的色彩,再加上文学的艺术渲染,无疑能激发出人生之情趣。因此,这种建筑形象就更多地反射出感情语言。
景仁堂前面部分,仿效了明清皇陵的构筑方式,继承了古代墓制的传统布局,在庐墓前筑有飨堂(即景仁堂)、配房、大红门和戒备森严的朱红围墙,这里称作堂院。堂院建筑是袁林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祭祀哀世凯的主要场所。飨堂居中,坐落在4尺高的青白石台上,明间门楣上方悬有“景仁堂”匾额,是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内设暖阁、拜台,神龛里供有袁世凯的灵位,供桌上布置着景泰蓝祭器,两侧陈放着袁世凯生前所用的衣冠剑带。
词人韦庄说:“ 尺画堂深似海。”空间也是寄情的,人对空间的感情,有的是空间作用于人,有的是人自己的心情向空间投射,前者为情随景迁,后者为景随情迁,谈建筑,主要还是重前者。袁林的堂院建筑在规模上远远比不上明、清的帝陵建筑,飨堂的台阶较低,月台较小,院落也较紧凑,但在建筑空间处理上同样收到了宁静肃穆的效果。统治阶级利用堂院建筑和有目的的布置陈设,用来作为祭祀死者的场所,这种场所实际也是教育场所,从更高层次来说都是情态,而这种情态被这个场所感受着,使致祭者,缘情顿生,久而久之,这种建筑空间也就积淀起许许多多感情,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从精神上统治人民的工具。
堂院前的袁林建筑均分布在南北长约600米的神道两侧,神道的起点处是一堵壁脊高大的照壁墙,如一障屏风,巍然出现在洹水之滨。照壁墙在这坦荡的郊野之上.十分引人瞩目,横贯东西,背水面
北,合左右翼墙呈元宝形,正墙和翼墙均嵌有以黼黻图案为中心饰以十二章纹的八角墓徽巨型砖雕,
望之森然,显得昂然挺拔,雄伟高大,古雅清幽,富有庄严肃穆的情趣。袁林照壁墙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园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手法,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设计。只见墙南洹水蜿蜒东去,有一桥凌然横架洹河之上,这便是安阳桥,邑人雅尚,称为安阳八大名景之一——“鲸背观澜”。墙北便是苍松翠柏,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将人们带入另一个境界之中,使感情为之一振,这样无形中大大提高了袁林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沿3 ,2丈宽的神道北上,越过糙石桥,过太平庄,站在隆起的单孔石拱桥上,你顿时会感到袁林的敞宏阔大。来到大丹陛上,大丹陛南北共长39丈,东西宽19 ,5丈,虎皮石台明高2尺,面砖海墁,中间肯石神路一条。巍峨高大的牌楼门,耸立于大丹陛南端,牌楼门正中悬挂着“袁公林”三个大字的匾额。东西面宽5 ,9丈.底台通面宽7, 2丈,进深1 ,3丈,中柱高2 ,55丈,次柱高2, 35丈,边柱高2 ,15丈,6根方柱顶上盘踞着6个望天吼,阔口仰面,嗥状悚然,以表敬仰、哀悼之情。显然这牌楼门具有纪念意义和鲜明标志作用。当人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这牌楼门的方柱、额坊完全是铁筋水泥制成,连同坊间雕花和柱顶望天吼全是水泥琢成。水泥是近代西方建材.清末传人中国,突出体现了袁林建筑古今并组、中西合璧的特征。
大丹陛上神道两侧分别排列着望柱一对,马、虎、狮、文武翁仲石像生各一对,这些石像均系巨大独石雕成,仪态丰满,线条简练,神韵生动,石刻群形成安谧严谨的气氛,用来表示帝王的威严。更为奇异的是文武翁仲,它足能表达出袁林建筑的时代特色,文臣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拱手默伫;武官身穿北洋将军服,抚刀肃立,酷似袁世凯当年的仪容风貌,着装代表某种礼制,只有洪宪年间才能有这种产物,文武翁仲作为历史的见证,以其独特的风貌再现了旧中国旧军阀时代的特征,当人们目睹这一切的时候,不正是重温了近百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吗?望柱是陵地所在的标志。袁林望柱,柱身明高l ,50丈,六面各宽0, 15丈,以黼黻为中心(黼黻:古时礼服上刺绣的花纹,黼若一对斧刃;黻似两弓相背),饰以十二章纹的浮雕佳作。章服制度真正确立在东汉初年,帝王和百官的服饰均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帝王才能用十二章纹,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可见,望柱上雕刻的十二章纹,象征着袁世凯83天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丹陛的中央建有歇心单檐四角碑亭一座,四面均各显三明间,四面各宽2丈,柱高l 7丈,红墙碧瓦,别开生面。亭壁四面兼通,门楣上环嵌着玲珑剔透的番莲图案,是不可多得的砖雕珍品。亭内青白石碑一统,碑首蛟龙盘踞,碑面刻有徐世昌所书的9个大字“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碑耸立于石雕懿厦背上(神话中的龙子《升庵外集》谓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一日好负重,今为碑下趺者)。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赑屃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的本领,叫它去为老子驮石碑,正是情理之中。从感情的性质来说.崇高是一种情,帝王的宫廷和苑囿,堂皇的形态,辉煌的色调,为的是宣扬高贵,以求至高无上;皇帝的陵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以求厚葬,视为国家社稷的象征。正像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这种情是崇敬之情。袁林的陵墓建筑就是按照这种封建墓制,从勘定吉壤到绘图设计;从布局结构到每个建筑物的形态和装饰,充分地表现了某种象征意义,其目的不仅宣扬统治阶级的高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更要寄以崇敬语义。
袁林建筑情态的现实意义
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艺术,袁林建筑既是人民血汗和智慧结晶.也是统治阶级专制的罪证。传统建筑的精神功能,它对人的作用,特别是感情作用,包含着人与人乃至整个社会物质现实和精神形态。建筑为人所建,供人所用,就必然反映出人的一切,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同一种建筑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们对其看法和感情也就不同。昔日“禁地”这座睦墓,解放后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5月在此建立了安阳市博物馆,于是红墙碧瓦、苍松翠柏的袁林成为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基地。当人们漫步袁林,身临其境,观其建筑,缘情之心自生,顿时使你恍如置身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1]作者简介 赵宝玉,女,安阳市博物馆,大专学历,馆员,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研究。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