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博研究 > 学术论文 > 考古
安博研究
  • 学术论著
  • 科研课题
  • 学术论文
  • 学术活动
  • 专题讲座
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1012

党宁[1]
《殷都学刊》2002年第四期
 1998年4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小方城河岸起土时,发现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鲁潜墓志一方。志石呈长方形,长30厘米,宽20厘米,志文为八分书,14行,满行9字,凡120字,志文如下:
 赵建武十一年,大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逥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志文中明确地标出了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据悉,这是截至目前所知的对魏武帝陵方位最确切、最具体的记载。该墓志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旧话重提: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三国志》等史籍对于曹操陵墓的方位虽有所记载,但都只是大致范围,不够确切,加之曹操陵墓在地表已无任何明显的标志,致使千百年来对于魏武帝陵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尤其自宋代“七十二疑冢”之说①产生以后,更是使这一千古疑案蒙上了重重迷雾,终成历史之谜。
 其实,从历代文献和诗人的吟唱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魏武帝高陵的具体方位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并非什么历史之谜。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有南朝至唐代的内容涉及高陵的诗歌29首,均未谈及墓的所谓真伪问题。从鲁潜墓志的志文分析,后赵建武年间,高陵在地表还应有墓园,不然何以有“西北角”?曹操虽有遗令“不封不树”②,但并未得到彻底执行。顾炎武指出:“魏武帝葬高陵。有司依汉(制)立陵上祭殿。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③《三国志》也明确记载,曹丕“践阼”之初即约见败将于禁,“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真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④这“陵屋”应即祭殿等建筑物,可知高陵上确有殿堂,不过不久便被毁坏了。但是,殿堂虽毁,陵园似乎还存在了很长时间,至少尚存一片树林。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吟咏高陵的诗歌几乎都写到西陵(高陵的别名)之树,例如“西望青松郭”、郁郁西陵树“、西陵松槚冷”、“举头君不见,唯见西陵木”⑤……就连唐太宗也曾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率军征高丽途经邺地时“自为
文祭魏太祖”,可见,直至唐代,魏武帝的高陵还是人所共知的地方,无所谓真伪、疑冢之说。
 那么,疑冢之说又从何而来呢?大概自唐之后,墓园逐渐荒芜,陵上没有了任何标志,这里成了一片农田。久而久之,后世之人已无从得知高陵之所在。时至宋代,曹操在世人心目中渐渐演化成了奸臣形象,“七十二疑冢”之说也随之浮出水面,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俞应符、范成大、京等人都写有“疑冢诗”⑥。如俞应符在诗中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言辞可谓犀利,批评可谓尖锐。到了元代,丑化曹操的社会气氛愈加浓厚,曹操墓也成了其奸诈欺世的罪证。《三国演义》在如此氛围中逐渐形成,其中贬曹倾向十分明显。在写到曹操之死时,也不能免俗地用遗命设疑冢一事为其所刻画的曹操这一“奸雄”涂上了最后一抹厚厚的白粉。一些好事者又在讲武城外的所谓“七十二疑冢”间修建了华丽的曹公庙,令元代纳新感慨系之。⑦ 当然,也有人认为以曹操之智,既然能设“七十二疑冢”迷惑世人,使人不知其葬处,其真墓必定不在其中,而是在另一个隐秘之地。这神秘的第七十三冢在何方呢?寻常人大概想不到,答案是:在水下。清代的《坚瓠续集》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均载有河底发现曹操冢的故事,只不过地点不尽相同,前者在临漳,后者则在许昌。
 1988年3月8,《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公布了一个令持“疑冢论”者失望的结论,文章中说:长期以来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河北磁县古墓群,已查明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其确切数量是134座,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曾发出“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知公负此心”感慨的诗人范成大,终于可以明白,缘何曹操疑冢“岁岁蕃酋为封土”(一作“闻说群胡为封土”),而非“世间随事有知音”⑧。“七十二疑冢”已被证明实子虚乌有,那远在水下的第七十三冢你想会不会存在呢?
 还是从虚无缥缈的传说、猜测里回到现实中来,看一看史籍中有关曹操墓的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⑨就在曹操立下“终令”,为自己安排后事的一年半之后,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崩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二月丁卯,葬高陵”。⑩《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高陵在邺城西。操遗令曰:‘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⑾”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月,卞后崩,“七月,合葬高陵。”⑿
 唐《元和郡县志》相州邺县条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明代崔铣《邺乘》也均有魏武帝陵在古邺县“西南三十里”的记载。⒀
 综上所述,曹操死后葬高陵,卞后袱葬。高陵位于邺城西南约30里处,西门豹祠西原上。西门豹祠在安阳县丰乐镇东1里处,遗址中有很多汉砖汉瓦当,据考证在曹魏时期即已存在,当是曹操终令中所指西门豹祠。按图索骥,高陵应在安阳县安丰乡高穴至渔洋一带。
 鲁潜墓志志文中的高决桥,应即高穴桥,决与穴古音同可相通假,决即穴也,高穴村名之由来,或即因高陵而起,高穴应是高陵的隐语别名。鲁潜墓在标注其位置时以魏武帝陵为参照,亦可证当时曹操墓址为众所周知,无所谓疑冢之事。
 鲁潜墓北临漳河,其南面不远处(约250步远)即魏武帝陵。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地图标高100米,比三台一带高20米,正东十四、五里处是西门豹祠,东北约30里处为三台,这些都与史书记载正相符合,此处应即曹操的长眠之地。鲁潜去世时距曹操去世之日仅125年,鲁潜墓志中有关魏武帝陵方位的记载当是可信的,它的出土,为探寻高陵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注:
①关于“疑冢”之说最早见于《新唐书》中的《张琇传》:“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始见于宋人笔记。
②见《曹操集》、《三国志》等书。
③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五,又见《魏文帝集》,题为《罢墓祭诏》,一作《毁高帝祭殿诏》,并注“黄初三年”。
④于禁事载《三国志魏书》卷十七《于禁传》。
⑤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一。
⑥以曹操疑冢为题材的诗,宋以来很多,格调雷同。宋俞应符诗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京诗见《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
⑦见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中。
⑧范成大疑冢诗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
⑨曹操“终令”载《曹操集》、《三国志》卷一等书。
⑩曹操遗令载《三国志·武帝记》、《文选》、《御览》等书。
⑾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⑿见《三国志》卷五《后妃传》。
⒀《河朔访古记》卷中,见《四库全书》593册。


[1] 作者简介 党宁,女,安阳博物馆,本科,馆员,从事殷商文化、古文字学及古石刻研究,安阳甲骨学会理事
分享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节假日另行通知)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明大道436号两馆大楼西

版权所有:安阳博物馆 Copyright©2019 aybwg.org,aymuseum.org 豫ICP备14005528号